第四百一十五章 官商勾结[第2页/共2页]

在商钞盐引制胜利运转,尝到了长处,并获得了朝中高低一片交口奖饰以后,他便在官商连络,或者说勾搭的门路上一去不复返了,毕竟,不管是当官还是做买卖,看别人勾搭都是很不爽的,而本身勾搭么,呼哈哈哈哈。

钱庄里需求存储大量的铜钱,而朝廷又没有钱,再加上银币的推行和利用离不开大贩子的支撑,以是钱庄就很顺其天然的变成了官商联办,五成股分在盐铁司,四成股分分离官方,另有一成,筹算扔给孙悦的军委,让军队中层集资采办。

不过很明显那是今后的事儿,估摸着如何也得等他升职成了真正的三司使再说。

这也是赵匡胤能同意的启事,因为现在赵光义的晋王党一窝蜂的全去怼赵普去了,就算明晓得孙春明在搞事,也没甚么精力理睬他,就算有几个有识之士想怼也扛不住局势,倒还真让他们不显山不露水的把事儿给干上了。

如许的货币说实话跟浅显的布衣百姓已经没甚么干系了,孙春明想让朝廷将税收体系与银币连络,又被赵匡胤给否了,人家也怕步子太大,轻易扯着蛋。

孙悦晓得,本身这个爹是真想要在大宋搞出来一个荷兰东印度公司一样的东西的。

这东西只要生长的好了,还会把天下的矿用停业乃至是盐铁停业都能归并过来,差未几已经有东印度公司的七八分神韵了。

如果没有钱庄作依托,孙春明上嘴唇一碰下嘴唇就要铸新币,那就扯淡了,这是一个国度最底子的几大权力之一,不管如何铸,都相称于后代的印钞,那是要出大乱子的,你如何定兑换比例都没用,老百姓不认你这个。

这里提高一个金融知识,货币的兑换哪怕是经济崩溃的明朝都是有一个官定比例的,比如说官府规定一两银抵一百文,但在实际来往中老百姓也不傻,一千文能换一两银就不错了,就仿佛我朝相对困难期间的金圆券,原则上跟群众币的兑换是一比一还是一点一来着,但实际上一比二都没人跟你换。

元明两朝还发了几十万亿的纸钞呢。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