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六章 背靠大树好乘凉[第1页/共3页]

周正卿俄然想起第一次见钱逸群时的景象,当时陈象明要让钱逸群出去,被文蕴和拉住问了一句:“但是武进钱氏?”当时只顾着先出去见见一鸣惊人的钱少侠,没有多想,现在看来却内有春秋。

文蕴和笑了笑:“现在谁还在乎血脉之说?我有条路指给你,不知尊意如何。”

文蕴和才咀嚼到“效命三次”的话头,赶紧道:“没想到九逸竟然有缘拜入铁杖道人门下,真是可喜可贺,可喜可贺啊。愚兄不敢狂悖,这‘三命之约’实在不敢当。如果今后有缓急之事,九逸能施以援手,我文氏高低都感念不尽。”

周正卿也瞪大了眼睛,期呐呐艾道:“铁、铁杖道人?他是穹窿山上真观的?”

钱逸群起家朝文蕴和打躬道:“此番要劳动伯温兄了,只是不知该筹办些甚么。”

即便他离世六十年,其子孙弟子,弟子故吏,仍旧是一个让人俯视的庞然大物。

“本年浙江钱氏也要插手。”文蕴和道,“我年初刚拜访了武进启新公返来,故而晓得。”

周正卿心中却道:你早些说是铁杖道人的弟子,借给戴家一百个胆也不敢找你父母的费事……白白让文伯温捡了便宜!

嘉靖十一年中进士后,钱德洪在京任职。嘉靖二十年,因抗旨入狱,在狱中仍学《易》不辍。他长年七十九岁,在野三十年,无一日不讲学,开导掉队学子无数。能够说,他在阳明心学中的职位,就如迦叶、阿难、富楼那在佛教中的职位一样。

钱逸群心道:对你来讲的确只是动动嘴的事,但我却不能平白受你这个恩德。该如何办呢?

传闻有人嫌我展开的慢了,但是这类后顾之忧必须解掉,不然如何能放心修行呢?

“浙江钱氏……”周正卿缓缓点头,面露不愉,“缘来是想靠绪山先生这颗大树吧?”

江南钱氏都以吴越王钱镠为鼻祖。这位吴越王盘据两浙,统领江南十三州,厥后适应局势,投降了宋太祖赵匡胤,使得江南不受兵戈之苦。更使得钱氏子孙得以在江南开枝散叶,秀士辈出。

“本身?”钱逸群一愣,“我哪有甚么凭恃可言?”

三次当然比一主要好,文蕴和也不推让,脸上沾沾自喜。

“伯温兄请说。”

莫说钱逸群不懂此中枢纽,就连周正卿也猎奇了。他问道:“若说与常熟钱氏续谱,总算另有钱牧斋,武进钱氏有甚么人?”

文蕴和故作深沉一笑,看着钱逸群道:“因为本年八月中有钱氏宗亲大会,轮到武进钱氏主持。”

——是了,冯梦龙《墨憨斋志异》的事该着紧办下来,把钱家捆与我周家捆在一起。

“九逸筹算如何谢我啊?”文蕴和貌似打趣道。

钱牧斋便是钱谦益,字受之,万历三十八年一甲第三名进士落第,也就是人称的探花郎。他也的确名副实在,在花甲之年娶了二十三岁如花似玉的柳如是。

钱逸群心中一喜:看来这回真是走了鸿运!只晓得铁杖道人是个高人,却没想到高到了让人倒头便拜的程度!

周正卿开端也为钱逸群这杀意刺激,沉着下来一想,却暗觉不对:钱九逸乃“猝然临之而不惊”之人,心机周到,怎地现在却像是个莽夫?此中必有原因,我且看他如何说。

钱逸群没想到文蕴和打蛇上棍,差点把本身坑出来,还好周正卿会说话,把这一节圆了畴昔。他道:“昨日碰到高仁高教员,他让门生从穹窿山铁杖道人修行,恐怕要分开一段光阴。如果伯温兄等得起,待钱某学有小成,愿为文兄效命三次。伯温兄觉得如何?”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