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殊知人善任,当世名流范仲淹、孔道辅都出其门下,韩琦、 富弼、欧阳修、宋祁等人均被重用,他庭前“门前桃李重欧苏, 堂上葭莩推富范”的春联,是他选贤任能的实在写照。晏殊还很 重视培养人才,热情教诲奇迹,1027年,他留守南京(今河南商 丘)时,“大兴黉舍,以教诸生”,使五代以来荒废了的教诲事 业,很快由衰答复,表现了他为国兴学,培养人才的计谋目光和 实干精力。晏殊善长诗词尤工小令,他的词,秉承南唐气势,追宗“西 昆体”,以情致胜。文词典丽,雍容华贵,妙语天成,神韵奇特, 又不失清爽雅淡,含蓄委宛,温润圆融,意趣横生的艺术气势。 有“导宋词之先路”,“为北宋倚声家之初祖”的佳誉。“无可 何如花落去,似曾了解燕返来”和“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水池 淡淡风”等佳句,为千古歌颂。作品有《珠玉词》、《晏元献遗文》传世。

此为晏殊写闺思的名篇。词之上片应用移情于景的伎俩,拔取面前的风景,注入仆人公的豪情,点出离恨;下片承离恨而来,通太高楼独望把仆人公望眼欲穿的神态活泼地表示出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此词“昨夜西风”三句和欧阳修、辛弃疾的词句一起比作治学的三种境地,足见本词之负盛名。全词深婉中见含蓄,广远中有蕴涵。起句写秋晓庭圃中的风景。菊花覆盖着一层轻烟薄雾,看上去仿佛在脉脉含愁;兰花上沾有露水,看起来又象在冷静饮泣。兰和菊本就含有某种象喻色采(象喻风致的幽洁),这里用“愁烟”、“泣露”将它们品德化,将主观豪情移于客观风景,流露女仆人公本身的忧愁。“愁”、“泣”二字,描画陈迹较显,与大晏词珠圆玉润的说话气势有所分歧,但在借外物抒写表情、衬着氛围、塑造仆人公形象方面自有其感化。次句“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写新秋凌晨,罗幕之间泛动着一缕轻寒,燕子双双穿过帘幕飞走了。这两种征象之间本不必然存在联络,但在充满忧愁、对节候特别敏感的仆人公眼中,那燕子仿佛是因为不耐罗幕轻寒而飞去。这里,与其说是写燕子的感受,不如说是写帘幕中人的感受,并且不但是在心机上感到初秋的轻寒,并且在心机上也泛动着因孤孑凄凄而引发的寒意。燕的双飞,更反托出人的孤傲。这两句纯写客观物象,神采非常微婉含蓄。接下来两句“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从今晨回溯昨夜,明点“离恨”,感情也从隐微转为激烈。明月本是无知的天然物,它不体味离恨之苦,而只顾光照朱户,原很天然;既如此,仿佛不该痛恨它,但却偏要怨。这类仿佛是在理的抱怨,却有力地表示了女仆人公在离恨的煎熬中对月彻夜无眠的景象和外界事物所引发的怅触。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过片承上“到晓”,折回写今晨登高望远。“独上”应上“离恨”,倒映“双飞”,而“望尽天涯”正从一夜无眠生出,脉理精密。“西风凋碧树”,不但是登楼即目所见,并且包含有昨夜彻夜不寐卧听西风落叶的回想。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足见西风之劲厉肃杀,“凋”字正传出这一天然界的明显窜改赐与仆人公的激烈感受。景既萧索,人又孤傲,在几近言尽的环境下,作者又出人料想地揭示出一片无穷广远寥廓的境地:“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里当然有凭高望远的苍茫之感,也有不见所思的空虚怅惘,但这所向空旷、毫无窒碍的境地却又给仆人公一种精力上的满足,使其从狭小的帘幕天井的哀伤愁闷转向对广远境地的骋望,这是从“望尽”一词中能够体味出来的。这三句固然包含望而不见的伤离意绪,但豪情是悲壮的,没有纤柔颓靡的气味;说话也洗净铅华,纯用白描。这三句是本词中传播千古的佳句。高楼骋望,不见所思,因此想到音书寄远:“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那边!”彩笺,这里指题诗的诗笺;尺素,指手札。两句一纵一收,将仆人公音书寄远的激烈欲望与音书无寄的可悲实际对比起来写,更加凸起了“满目江山空念远”的悲慨,词也就在这迷茫无下落的怅惘中结束。“山长水阔”和“望尽天涯”呼应,再一次揭示了令人神驰的境地,而 “知那边”的慨叹则更增加摇摆不尽的情致。在婉约派词人很多伤离怀远之作中,这是一首颇负盛名的词。它不但具有情致深婉的共同特性,并且具有普通婉约词少见的寥阔高远的特性。它不离婉约词,却又在某些方面超出了婉约词。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