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四章 询问旧事[第1页/共3页]

除了从秋湖山别院搬出来的这些物件外,另有六户居住在别院里的家兵及家属近三十口人也撤了出来,这时一并迁入雁荡矶庄院。

陈济堂的父亲陈昌黎在明州任职时,所主持修建的四明山堰,在当世能够并不是很着名,但这座以当世技术制作的水利工程,在千年以后犹能灌溉十数万亩的地步,被誉为四大古水利工程之一而名闻于世。

赵老倌想着找那几个从秋湖山撤下来的韩家匠师谈这事,韩谦却指着要他跟赵启、陈济堂商讨着办。

这六名家兵部曲,年纪都有些大,并且前半生或多或少留下残疾,没有才气再上疆场,但韩道勋不忍弃之,与范锡程、赵阔他们一起,仍然带在身边扶养着。

“我二人乃越州推官赵书齐及济海县令陈昌黎的庶子赵启、陈济堂,越州并入大楚,我们两人固然年纪都有十六岁,但得陛下宽囿,贱命得存,判为官奴婢,请大人明察。”脸上有一道浅疤的削瘦男人稍稍跪前一些,说道。

“大人洞察,奴婢奉养大人,毫不敢三心二意。”赵启、陈济堂叩首说道。

这些陶瓮、甑锅的形状相称的奇特,受命带着壮奴帮着卸货的赵启、陈济堂看到这些瓮甑等物,内心非常的奇特,想不出这些有何感化。

四天前,韩谦拿到地契及十二户奴婢身契时,看到陈济堂的名字,内心就有些等候,没想到还真是捡到宝了。

“哦?”韩谦打量了陈济堂一眼,他明天夜里还是拿纸笔计算了好一会儿,才算出他此次从匠坊白拿的这批小青砖,连同院墙在内,能建正座八间、倒座八间的院子,没想到陈济堂跟着他上船,通过肉眼预算出船舱的体积,再衡量一两块小青砖,默算出的成果,竟然跟他拿纸笔计算出来的八九不离十。

既然韩家今后要与左司公私分清楚,这些人乃是韩家的家兵部曲,除了像林海峥有正式官身的以外,不然即便要为左司效力,也都在韩谦身边服侍,不能再稠浊在左司的浅显工师、标兵当中。

陈济堂衡量着一巴掌长的小青砖,结结巴巴的说道:“这、这两船小、小青砖看着多,但也只能造一套十、十四五间房的院落……”

陈济堂、赵启二人趴在地上,不敢应对。

韩谦笑了笑,又问道:“那你身后之人便是在明州工曹参军任上构筑四明山堰、以灌千顷良田的陈昌黎的公子陈济堂了?陈昌黎曾著《堰书》,不晓得陈公子可曾得家传所学?”

这是两名面庞削瘦的男人,都二十五六岁摆布,穿戴陈旧的葛衣,摆布脸颊皆刺有“官奴”黑字,非常的夺目,以示他们在官奴婢里也是特别的存在。

“是吗?”韩谦将信将疑的看了陈济堂一眼,说道,“这田庄位于江河订交之地,滩泥稀得跟小米粥似的,利长苇草,难长庄稼。我本来想着这里能种些稗稻、每年收成五六十石米粮就谢天谢地了,没想到还能开垦出二三百亩上好的水田。我下午绕了一圈,看庄田内水沟交叉,捞淤为堤,河堤近水一侧插着竹木条及柳枝,想来是沥水所用,有两条小河渠入江或入河处都有石闸相锁,以利涝时排水、汛期则能将江河之水挡在庄田以外。而闸墙又嵌入河堤,建有拱道,使河口收窄很多,能够加快水的流速,冲刷淤积。我本来想着有这等心机的人,应当是得陈公所著《堰书》的真传,看来是我想多了。”

“我,我,幼年便、便、便是官奴,家学是为何物,早、早已忘怀得、得一干二净。”陈济堂身子要孱羸一些,张口结舌,不良于言,跪在赵启身后,结结巴巴的答复韩谦的话。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