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四章 去国离乡(二)[第1页/共3页]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一名三十出头、身穿稠衫的中年人点头晃脑地吟道。此时他正站在几年前重修的岳阳楼前,看着楼外烟波浩渺的洞庭湖,一时感慨万千。只可惜,他身周的一圈人都不是不懂风雅的粗人,他们有的是东岸6军兵士,有的是挺身队军官,有的是大顺军中将佐,独一的一名落魄读书人模样的师爷也正在远处卖力地计数着物质,没空跑到这来拍这位东岸海寇黄大掌柜的马屁。黄大掌柜名叫黄仪,是一名地隧道道的穿越众,穿越前是一名初中生,才16岁。在本土各个衙门都厮混过,高不成低不就的,混得很不快意。再加上他的小爷脾气,是以很不受世人待见。此次他不晓得哪根筋搭错了,在兵团堡教音乐、歌颂教得好好的,非要寻死觅活地来远东闯荡,早就看他不扎眼的教务处长天然大喜过望,迅为他办妙手续,一脚将其踢来了远东。到了远东,这厮总算诚恳消停了,在莫大帅这等人物面前也一向是低眉扎眼的,没闹过甚么意气之争。在他主动请缨担负与大顺政权的联络人角色后,莫茗也很给面子地给他拨了一些人,建立了一个商社,专门做与大顺之间的贸易贸易。而这所谓的贸易贸易,实在很简朴,即东岸人将兵器设备“卖”给大顺(能够说是半卖半送),而大顺则在本身的节制区以及清军节制区内网罗一些东岸需求的东西,如药材、粮食、金银、茶叶、丝帛、瓷器乃至古玩书画等物。至于人丁。因为与东岸节制区相隔甚远,转运不易。是以只能无法放弃掉了。当然,不大范围买卖人丁,不代表没有任何人"kou jiao"易。比如此时的巴陵县船埠上,就有一批一脸菜色的人。这些人大多是妇孺,只要少部分是半大的少年,至于成年男人,则更是少数中的少数了。他们根基都是李闯军中随军多年的义士遗孤,来源也比较杂。但大多数都是陕甘、山西、河南人士。跟着清军从北方集结重兵进驻武昌,对大顺下一步的重点军事打击即将展开,再把这些老弱妇孺留在身边底子就是把他们往火坑里推。进入湖南这一年来,很多人因营养不良、缺医少药、水土不平等启事纷繁死去。而平时转战过程中因为物质要优先保障作战军队,这些人又会多量死去,比如汗青上陕西撤退时,一场大风雪就冻死了几万妇孺。是以。将这些人交给东岸人,说不定是给他们留了一条活路。如许顺军能够将全数精力集合到与清军作战上,这些战经常常会因为顺军败北仓猝撤退而被清军俘杀的老弱妇孺也能免于死难,对大师都有好处。当然了,送这些人去东岸节制区,必然要秉承着志愿的原则。不能像卖猪仔一样一股脑地打包送给东岸人,不然很能够会影响到军队士气。因而,在如许一种的背景下,经李自成默许,高一功、李过、袁宗第、刘芳亮等人开端在军中统计情愿去东岸节制区的随军妇孺。他们将东岸节制区夸得跟瑶池似的。让一干平时吃不饱、穿不暖,还不时有生命威胁的老幼妇孺们非常动心。很快。颠末几个月时候的动员,批一千余名老弱妇孺被计点了出来,他们将在本日登上去东岸的船只,就此告别大顺。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拜别之际,很多人天然也是依依不舍的,毕竟大顺再差,也是他们这帮人最后的依托了。这么多年一起走过来,有在河南与明军大战时的惶恐不安,有打进了西安城的喝彩雀跃,更有进了北京后的欣喜若狂,当然现在大师心头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