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三章:北方惨像[第2页/共2页]

你如果不给,必然各式刁难,叫你来回吃力,却从不肯办成事。

黄玄道想起那文牍中所言,千里肥田都是农户在耕作,只感觉万分讽刺,好一句文掩是非、犹抱琵琶,再多说都要露馅儿,现在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本地官府欺上瞒下的工夫,当真是入迷入化。

越是税负重,逃田者越多,而逃佃户的增加,持续加大本地在籍百姓的承担,他们只能卖地求生,以此循环,终究使得北方良田千万,却无百姓一寸的悲剧。

租庸调靠得是“耕者有其田”的政策,百姓少了,该地区的税赋总额却稳定,完善的税银处所官府不会自掏腰包补上,只会将完善的部分持续平摊,让百姓持续多交钱,人丁多的地区,百姓承担相对较轻松,而战乱产生的地区逃户增加,分摊到本地百姓头上的税负增加了数倍,这也形成劣币摈除良币的效应。

而后,他的地步仍旧耕作,只是不再属于本身,所种出的粮食只能留下一部分,残剩的要交给吕老爷。

要么成为耕户奴婢,一辈子给豪绅干活,调换仅够糊口的粮食,要么就南下都会,成为匠作部曲,江南的城池日趋繁华,需求无数人充当铆钉牛马,弥补城池胃口!

凡是见到一个活人,都是骨瘦如柴面如金纸,一幅营养不良的模样,反倒是路边的野狗,因为吃的尸身比较多,长得肥硕又结实。

啧啧啧!

看似活命下来,却也有着乌糟不堪的内里!

由此构成的经贸好处,非北方战乱废土可比,他们吸引来的,除了南边农夫外,另有北方失地的流民,北方活不下去只因为经贸不发财,不种地就只能饿死,失地流民到了南边后,能够进入各多数会的作坊店铺,以此餬口。

他想再买回这块地时,代价就已经不成攀附,只能带着后代南下,去江南或许另有一线活路。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