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五章 捷报[第1页/共2页]

等张凤翼将捷报递还给王承恩以后,温体仁开口说:“恭喜陛下,此乃数十年来可贵一见的大捷,美满是陛下用人恰当、运筹帷幄之功,大明有陛下如许的圣明君主,何愁不能复兴?”

宽广的乾清宫内,王承恩念完了这份捷报,案几后的崇祯已经听得眉飞色舞,站了起来。

崇祯闻言也想起了当年的袁崇焕,恰是因为信赖其“五年平辽”的打算,才罢休让他去做事,现在回想起来,默许他正法毛文龙,无人能管束后金,导致皇太极无所顾忌地犯境,很难说不是一个败笔。再联络陈雨捷报中操纵铁山加皮岛管束清军的建议,他很有些心动,或许真的能起到奇效也不必然。

崇祯笑容满面地问:“长卿也这么以为?那么你和本兵都说说看,陈雨所说‘大明可保数年无忧’,是否失实?”

王承恩谨慎地答复:“没有见到首级之前,奴婢以为这战绩能够有些许水分。但不管如何,这份战绩已经非常刺眼了,恰好申明皇爷没有看错人。”

温体仁字长卿,崇祯二年入阁,继而成为首辅,在本来的汗青上,一向到崇祯十年才致仕,在崇祯在位期间担负首辅时候最长的。崇祯在位十七年,内阁大学士像走马灯一样的换来换去,前后达五十人次,只要温体仁稳坐垂钓台,稳稳铛铛做了八年首辅,可谓宦海不倒翁。他官起码师兼太子太师,进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阶左柱国,兼支尚书体禄,当时没有人能与他比拟。

陈雨在捷报中已经阐发得很透辟了,温体仁固然计谋目光平平,但是也能跟着陈雨的思路看到事情的本质,他笃定地答复:“伪汗皇太极攻打朝鲜,绝非心血来潮,而是要肃除身侧的钉子,为大肆入关做筹办,现在劳师远征却一无所获,短期内是不会再度攻打朝鲜了,也不敢倾力进犯我大明。以是陛下能够放心,数年以内,鞑子即便犯境,也不敢深切腹心之地,‘己巳之变’那样鞑子兵临城下,进犯都城,要求签订城下之盟的环境,是不会有的了。”

温体仁从王承恩手中接过捷报,一目十行浏览了此中的内容,内心非常惊奇,第一反应就是这个山东的卫所军官造假,谎报军功。大明的军队和清军兵戈也不是一两年了,十战九败,运气好碰到天时天时人和的环境下,依托兵力上风或许能够获得一些胜利,但罕见斩首两千余人的惊人战绩――特别这两千人中一半都是真鞑子。

如果崇祯思疑这份捷报的实在性,就会直接下旨查对真伪,而不是调集他这个内阁首辅以及兵部尚书前来商讨――措置一个谎报军功的处所卫所军官,还用不上这么大的阵仗。再遐想到捷报中最后两句话“今伪汗皇太极未竞全功、铩羽而归,不能尽力南下入关,大明可保数年无忧”以及“此处设卫所,结合朝鲜,御敌于国门以外”,温体仁明白了,崇祯九成九已经信赖了这份捷报的内容,并且筹算环绕这两句话做文章。

“传朕的号令,传召内阁的温长卿及本兵,商讨要事。”崇祯说,“陈雨辛辛苦苦打了败仗,不能白打,有功要赏,同时如何操纵此次大胜,稳固胜果,也要筹议个子丑寅卯来。”

张凤翼担负兵部尚书的时候并不长,但是担负总督,卖力蓟、辽、保定军务期间,光复了复遵化、永安四城,而后又因为登州兵变安定,因功加太子少保,在崇祯看来,是很有才调的能臣。崇祯在军事方面有甚么决策,多数会调集他们两人事前商讨,决定不定的再交由廷议。

“己巳之变”指的是崇祯二年,皇太极亲征,率雄师直抵都城,在北直隶烧死劫夺7个多月的那场战役。此次犯境,危及明朝的都城,让统统人都认识到了清军的威胁不但仅在关外,还导致了权倾一时的袁崇焕被定罪,凌迟正法。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