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九章 豁出去了[第1页/共2页]

黄余良举头答复:“有出海贩子及天津海道的官吏作证,足以证明此事。陛下,千户陈雨自作主张,巧立项目,私行对来往船只收取商税,却不上缴朝廷,截留自用,这不是私收商税、中饱私囊吗?为了达到这个目标,陈雨没有兵部之命,就私行动用卫所和水营的兵力,反对、毒害海商,这不就是滥用兵力吗?”

群臣哗然,如许严苛的措置,的确是不留活路。

陈雨望向黄余良,气定神闲地说:“对于黄大人的指责,下官一一作答。第一,下官建立威海水营,是颠末登莱巡抚陈应元同意,报兵部核定的,本来就是为了保护山东一带洋面的次序,出海缉查也是职责地点,不存在滥用兵力之说;第二,下官是保护禁海的祖制与国策,向擅自出海的海商征收罚银,并责令其返回客籍,将货色措置,并不是收税;第三,除了水营需求的开支以外,其他罚银支出都上缴国库,下官并没有中饱私囊。不晓得这个答复,是否能让黄大人对劲?”

不知情的大臣左顾右盼,寻觅这个千户,内心非常惊奇,看来这是一场早有打算的辩论啊,当事人都提早参加了。

他也看到了对方的企图,就是避开商税的争论,不在这个文官善于缠斗的范畴胶葛,偷换观点,给工道别的定性。以是,他决定把事情拉回本来的轨道。

陈雨闻言,不慌不忙地答复:“本来下官秉承宽仁之念,不忍心让海商血本无归,以是命其返回客籍自行措置货色,减少丧失,既然惠大人以为下官法律不严,那好办,今后凡是擅自出海者,一概将船货充公,所得上缴国库,船长以通倭之罪下狱,如许就不会有题目了。”

如何回事,之前不是说好的吗,这厮如何临阵畏缩了?

这名官员用恨铁不成钢的目光看了看他,然后扭头表示另一名御史出列,扳回局面。可让他不测的是,这名御史低下了头,避开了他的目光。

崇祯望向步队的末端,找到了陈雨的身影,表示他出列,然后说:“威海卫千户陈雨就在大殿之上,让他来答复你的题目。”

除了相干当事人,其他吃瓜的大臣闻言都打起了精力,看来明天有大事产生啊,一上来就是刺刀见红,这个早朝有戏看。

在场的大臣当中,介入海贸的并非惠世扬一人,他们固然也恶感山东处所官横插一杠剥削本身名下的商船,但是三成的罚银还只是让人肉痛,尚在可忍耐范围以内,如果船货充公、船长下狱,那就是没顶之灾了。有怯懦者不免就心中抱怨,这惠侍郎太叫真,把事情捅破,弄到如此境地真的好吗?真要把这些船货换成银子上缴国库,岂不是白白便宜了天子?

陈雨不慌不忙地站了出来:“臣威海卫千户陈雨,拜见陛下。”

这下从天子到大臣都吃了一惊,刑部左侍郎这类级别的大臣亲身上阵,看来是要豁出去了。

他又那里晓得,上朝之前,统统的御史都被唐世济一一找去说话,明白奉告他们,此次朝会,任何人都不准为弹劾陈雨的事出面,不然就是和他唐世济过不去。

黄余良有些不测,对方较着是有备而来,说话层次清楚,有理有据,找不到太多马脚。最关头的处地点于,他用罚银躲避了商税的题目,即是否定了海商的合法性,那么己方的论点就有些站不住脚了。

黄余良迟迟没有回应陈雨的辩驳,又没有其别人帮腔,从情势上来看,陈雨三言两语就掌控结局面,仿佛此次弹劾就要无疾而结束。崇祯内心欢畅,能够这么等闲处理题目最好不过,他清了清嗓子,开口说:“陈雨所言,不无事理,那么依朕看来……”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