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五十二章 苦心人天不负[第1页/共3页]

林延潮笑着道:“不明则问,有何痴顽之说?”

但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啊。

林延潮不但增设了连号之用,还将二票增为了三票,在收执,增加了存根,如此便利官员清查。

本来朱元璋深怕官吏下乡剥削百姓,故而在官方,设立粮长,让大户充当。由粮长向官方收粮再交纳给朝廷。成果粮长有了权力,却鱼肉乡里。

林延潮道:“畴昔存留,执付二票太简,故而本官建议改成三票,每票连号,盖官府铃印。”

付知远点点头道:“此言甚是,请别驾持续说?”

不得不说,这体例实在是高啊!能够咱大明朝为了根绝官吏贪污还是想尽了体例,张居正这等的官员,为了老百姓不受剥削,可谓是呕心沥血。

官府催科是,登簿出票。给付纳户以收执,但在柜收的流水日收簿上到底登记上。柜吏们却能够让老百姓多交,本身少登给朝廷。

但是付知远相询时,林延潮没有当即起家,因为他不知付知远心底是否已有主张。

与方才吴通判一说,就合座喝采分歧,林延潮这发起一出,却令在场官员堕入深思。一来很多人不睬解,二来实际只要风雅向不错,如何样也不会被人说。

但详细体例就很有商讨的余地,落实到做事上,总有弊端,没有十全十美体例,总有人同意和反对。

林延潮道:“李御史主管盐运司时,置内号簿三扇,并通、泰、淮三分司外号簿三扇。空立前件,刻印空票。每分司多少张,上截于内号簿前件上编都字一号起至多少号止,下截于外号簿前件上编通字、泰字、淮字一号起至多少号止,俱用印钤。”

何通判解释道:“此法少了连号,虽有执付,收票,还是轻易为胥吏所乘。”

好一句‘治国,唯有治吏二字!’

这催科之事,对他而言也是很首要。

万一催科之时,被上面的胥吏横征暴敛,那么一是搞臭了本身的名声,二是老百姓破了产,还不上青苗钱。

众官员们闻言暴露思考之策,一条鞭法对于大明处所征税轨制的窜改是深远的。

然后贩子去盐场支盐,出给分司实收据子,与两张连票,最后去总司销票。

一名官员不由赞道:“好一句‘吏治腐败则天下大治’,真画龙点睛之笔。”

付知远也是点头,这吴通判确切说得不错,然后问道:“请吴别驾持续说。”

上面官员也是称是。

林延潮见付知远倒是个谦虚之人,因而道:“下官本日查阅文献,查得嘉靖时两淮御史李士翱设一禁约,很有参考之意。”

林延潮道:“吴别驾所言极是,下官深觉得然。”

何通判这么说世人都是解惑。

拿来还债,对于林延潮而言,天然是不亏。但对于林延潮名声受损,这贷青苗钱,是解人燃眉之急的功德,但最后弄得老百姓卖田抵债,那还不如不借。

眼下夏粮一收,老百姓们就有了粮食。这粮食一来要作朝廷税赋交纳,二来要作为青苗钱还款给农商钱庄。

除了不再以丁粮多寡,改以田亩多寡征税外,还将本来民收民解变成官收官解。

如果没有主张,林延潮起家说自是无妨,但有了主张,若分歧他的意义,那么二人很轻易起抵触。林延潮不肯再与付知远干系搞僵,弄得如同前任知府普通。

但林延潮没有表态,这时付知远察言观色看得林延潮心底似有设法问道:“司马有何高见?”

付知远闻言眉头顿时展开,欣然道:“请说。”

听付知远的话,林延潮堕入深思。

林延潮却眉头微微皱起,倒不是说吴通判的话说得错了,相反他这一番话很有见地。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