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五章 这风越烈越好[第1页/共2页]

正在这时,一人忽道:“陛下,贤人迅雷风烈而色必变,陛下贵为天子,又安能不惊!”

现在天气未明,晨星犹挂在天涯。

这叫天意与人事的交感。故而常常呈现大旱饥荒等天灾,天子要写罪己诏诏告天下,向臣民,上天自省和检验本身不对。而眼下这阵大风,早不吹晚不吹,恰好这时吹来,在这敏感的时候,小天子不由想到是不是本身做错事情,故而引发上天降罪。

这幡麾摆布摇了一下,倒下砸向了天子。

但见一名官员走到小天子面前,小天子看去恰是翰林修撰,经筵讲官林延潮。

这变故来得极快,这百官当场都是看傻了。四周官员当下纷繁上前跪在天子身边,焦心问:“陛下可否无恙?”

自董仲舒创出天人感到一说后,上至天子,下至百姓都以为天能影响人事、预示灾祥,人的行动也能感到上天。

到了这一日,不但仅是林延潮的翰林院,统统京官都要先沐浴换衣、在本衙门宿歇一晚,次日听誓戒毕。

日未出时,钟鸣响起,林延潮知这是斋宫鸣太和钟。

林延潮正色道:“此言谬矣,陛下自即位以来,勤于政事,天下昌隆,上天怎会等闲降罪。风雷迅疾,古而有之,昔日武王伐纣,渡于孟津,当时阳侯之波,逆流而击,疾风大浪晦冥,人马不相见。时武王左操黄钺,右秉白旄,横眉而撝之道。余任天下,谁敢害吾意者!因而风济而波罢。”

这并非他是南边分原因,客岁在京师他也已是如此过冬,但客岁之酷寒,实是不如本年。

国初定都应天不时,建圜丘于钟山之阳、以冬至祀天,方丘于钟山之阴、以夏至祀。

而迁都顺天后,亦是重修六合坛。

后代小天子被人骂作是‘不郊不庙不朝三十年’,郊就是郊祭,庙就是告太庙,朝是上朝,这不郊的罪名,还在不庙不朝之前。

主持郊祭的礼部侍郎,太常寺卿都是侍驾在摆布,仓猝跪下请罪。

林延潮与百官都是随行徒步,众官员一并经西边牌坊,然后步入昭亭门,进昭亭门到圜丘坛。

但见林延潮于百官当中侃侃而谈:“疾风骤来,固是天意,但吾皇谨于事天,雍容成礼,对越上天,即风霾何损。”(未完待续。)

林延潮不过站了半晌,只觉身子更冷,恰好身上冷也就算了,四周还刮起了疾风。

“陛下之龙体有无感觉不适?”

这一句话乃至引发了数名官员拥戴。

天子这一句话语说得百官都是吓到了。

郊坛上的灯烛是忽明忽暗,而为天子所执的明黄色的幡麾,也是在风中动摇。这时候赞官将财宝、捐躯等,置于积柴上而焚之,此称为燔柴,这烟气直上中转于天。

但见一阵劲风吹来,将郊坛上的灯烛灯笼,一下子吹熄了数盏。不但如此还将燔柴所吹之烟忽刮向小天子一侧。

随即天子自斋宫步行至圜丘坛。典仪唱乐舞生就位。执事官各司其事。陪祀官分献官各就位。

一名官员乃至道:“陛下,不如本日罢礼,不如择日再来吧!”

这一番武王伐纣,渡孟津之事,世人耳熟能详,但林延潮说来,百官都是点头。连小天子也是赞成。

就在这时,有人忽道一声不好。

至于百官们也是从小受这一套理念影响。很多人也以为这确切是上天降罪给天子。

小天子听了这一句话,神采稍缓问道:“此言何人所奏?”

见了林延潮,小天子点了点头,方才建议罢礼的官员道:“朕也知祭奠乃是国度大事,但疾风骤起,怕难以成礼。”

不太小天子本人倒是受了惶恐了,脚下一个不稳,跌坐在地上。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