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四章 好书(二更)[第1页/共2页]

陶幼学摆了摆手道:“就说本官车马劳累,本日不见任何人。”

因而陶幼学点点头道:“放下吧!”

陶幼学心道,还好没有将这本闲草集弃之,不然不但错过一篇好文章,也错过了一名贤才。

小山驿驿丞一向在门外等待陶幼学召见,驿丞进门陪着笑容道:“大宗师到临小驿,本县生员士子都聚在驿外,想拜见大宗师。”

陶幼学一口气看了好几本书,待脱手拿起一本时,看了下竟是李贽点校,不由讶然。

这时候书办,抱着厚厚一叠的书恭恭敬敬地放在了陶幼学面上的案上。

门外的细雨,被风扭着打入门内。

陶幼学虽仕官十几年,但为官还是清正的,想到内里投帖的生员。不由有几分不悦。

陶幼学当下想将书弃之,但又转念一想,既是此人既为府试第一,申明文章还是有可取的处所的。

当下陶幼学又读了一遍,还是不喜好这等浮华之作,然后又一目十行地看上面的文章。看了数篇后陶幼学神采垂垂好了,心道这本闲草集里还是稀有篇文章可取的。因而陶幼学又在纸上记录下叶向高,陈应龙等名字。

陶幼学问道:“这都是甚么书?”

驿丞赶紧道:“是。”

“是。”

陶幼学道:“朝廷三令五申,士子竟不知科罚之可畏。可见闽地不正之风,由来好久。本官要一刹此风,奉告沿路处所。本官主持院试,为制止别人拜托,一起上不见任何人。如果再有生员到驿站投贴,一概贿赂之罪论处。”

陶幼学翻到了最后一篇,看了几行,便忍不住站起家赞道;“这篇文章何人写的?吾当举之!”

徐火勃是当真读了起来,不过这一篇读来却感觉平平,不过是说一个励学故事,举得例子倒还新奇,事理也算透辟。只是比起其他几篇在社学里读的励学的文章,并没有太多分歧。

陶幼学想到这里,待翻到页首,但见勘校一栏中,也有此人的名字后,终究不淡定了。

陶幼学放慢了速率,将这为学一个字一个字的读完,最后道:“这文章言语精当,我竟不能删增一字,立意发人沉思,可与伤仲永一较是非了。难怪李卓吾称此为百年一见的好文。”

李贽他是晓得的,陶幼学一贯反对后七子的复古之风,而李贽也多次写文抨击王世贞,以是说得上是志同道合。此人虽性子过火了一点,但还是有真知灼见的。

陶幼学皱眉道:“本官的话,你没听清楚吗?”

陶幼学现在入闽,恰是要代替,已任满三年,右迁浙江参政的原提学胡定,担负提学官,并方丈八月的院试。

除了几人外,陶幼学又扫了一眼注释,这注释也写的不错,称得上旁征博引,注释里有几句话的出处,连他也是第一次传闻。陶幼学心想,此请来的校书的必定博学鸿儒才是。

府试案首!

因而陶幼学拿起这本李贽点校过的《闲草集》看了起来,翻得第一页即皱起眉头来道:“这等不知所云的骈文,竟也取作府试第一,我本觉得姑苏文风浮华也就算了,没想到闽地也是如此。”

徐火勃心道,这作者究竟是谁,竟能获得李贽的盛赞,甚么这……这不是第一篇时文的作者嘛?

“伴计,这本书我要了!”

随即陶幼学想到本身还未履任,晓得本身讲错,笑了笑又重新坐下。

陶幼学没有理睬内里拥堵的人。而是直接进入驿站里给他筹办的房间,召来两名早在此打前站的幕宾。

驿站内,福建新任督学陶幼学才下了马车。陶幼学,字子行,是嘉靖三十五年榜眼陶大临的弟弟,外祖父董玘也是弘治十八年的榜眼。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