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一百八十七章 回京[第1页/共3页]

林延潮这一番话,也是穿越者的先见之明。

林延潮也只好把司马懿讨辽东的事搬出来讲一说。经林延潮如此一说,大师方知林延潮不是纸上谈兵,本身揣摩个别例来。

林延潮说完,殿内都是一片沉寂。

(陈矩这一政见于《酌中志》有记录,原文是‘议开海运复古辽阳,则粮可中转开原城西老未湾,开原与广宁附近,声气可通,守边最易。’)

林延潮举司马懿平辽东的例子,就是证明从登州至辽东的海运便当。然后在廷议上借力这一次东事,使海运之策得以在廷议上通过。

但是众大臣们却不必然晓得,毕竟术业有专攻,除了几位阁臣,另有王一鄂,石星,杨俊民这几位有兵部的官员,其他大臣对此都不甚了然。

吏部尚书宋纁道:“朝鲜使节一年三贡,他们也不走陆路,本来朝鲜使节渤海横渡多遇海难,后改走登州一起承平,登州今后为朝鲜贡道。”

一样不但仅是明朝,倭寇也有力北上。因为朝鲜水军名将李舜臣在闲山岛等海战中连连得胜,导致倭军海军没法把握朝鲜南面海路,乃至补给倒霉。最后小西行长打下平壤今后,主力也是没法大肆北进。

/

这也是士大夫的短板,要不然汗青上制定援朝目标时,也不会有官员要求暹罗国从海上出兵袭扰倭国了。并且如许离谱的观点竟然被朝廷高低官员引为奇策大加赞美。

林延潮不动声色道:“这有何难?昔日元朝开海漕,就是以登州为海漕转运之地。隆庆五年,漕运总督王宗沐主伸开海运以佐运河之穷,于三月运米十二万石从淮安出海,经登州停靠,蒲月抵天津。虽有八舟漂没,但不失为胜利。”

决策失利,朝廷就要你来问责。

陈矩听到这里,不由深叹,这廷议果然一步步都落入林延潮算计里了。

不过汗青还是能左证的,此中司马懿破辽东公孙渊一战,转道运军粮的大人城即在登莱,且为天然良港,自三国至唐朝征朝鲜这里都是兵粮转输之地。

众大臣们虽感觉林延潮说得有事理,但林延潮毕竟是第一次插手廷议,尚且不能令他们完整佩服。

“如果朝鲜有事,朝鲜惟持朝鲜全,庆二道,若全,庆二道失朝鲜必亡,倭必以陆犯辽。若我军能保全,庆两道,必派军赴朝驻守。不管是守辽还是守朝,登州皆为我军之饷道,也可使来往之师,不怠倦于陆,此实为长策!”

然后又令山东处所各州府县用公帑当场买粮运至登州,同时从临清,德州二仓从陆路转运粮食至登莱。

由此可见当时从登莱海路的兵粮转输在司马懿平辽东是出了大力的。

在另一个时空的汗青上,万历二十五年第二次援朝时,明军拟出兵十万,然后筹算凑集军粮八十万。

石星出奏道:“陛下,林宗伯之见虽有事理,但却不体察详情。这登莱并非富庶之地,又如何屯兵屯粮?”

登州是如何筹集粮草呢?

而现在陈矩心底倒是惊涛骇浪,这个朝堂上除了申时行,天子,论最熟谙林延潮的为人的,恐怕他陈矩要算第三人了。

最后朝廷给出的计划是,取自朝鲜十万,然后辽东,天津,登莱各出二十四万,天津,登莱二十四万石海运,辽东则海陆并济。

在本日的廷议之前,林延潮却未猜想过第一次与会就遭到了石星的质疑和抨击。这与之前在立义学上,本身的定见遭到了南京提学房寰的攻讦不成同日而语。

这海运之计又再度呈现在庙堂上。

陈矩是在场独一看破林延潮用心的人,但他没有说话,只是静看林延潮如安在廷议上翻云覆雨。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