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一百三十三章 风流员外郎[第1页/共5页]

说完梅家三人告别了。

扬州城里,梅家的府邸里。

梅堂道:“如果李巡按提的,那么一成也没有,但如果林部堂提的那么就有七八成。”

林延潮不置可否,而是扶起斗笠边沿望向远山,但见远处山岚上雾气迷蒙,山峦环绕当中,几处人家屋舍装点,山下江面安静,蜿蜒至群山之间,几艘船舸在漫天飞雪下溯流而上,

梅老爷子向梅堂,梅侃问道:“你们看这盐法在朝廷有无同意的能够?”

梅老爷子几人久经阛阓哪听不出来,因而都不接话。李汝华无计可施看向林延潮。

但现在李汝华必须把它变成本身的意义:“不错,此法法自唐时名相刘晏。”

十年进步京赶考,在旅途中想到的是有几分前程未卜,但又怀着继往开来的决计。

林延潮不会吭声,这话要让李汝华来讲。

梅老爷子当即笑着道:“人老了,眼睛也花了,一时也看不明白了,堂儿你如何看?”

“此事不是你们一向在办吗?”

但见李汝华与莫仰之对视一眼,莫仰之道:“本官与按院商讨过了,朝廷会在各处枢路加派官兵缉查私盐。”

明之前吴淞江是太湖的入海口,黄埔是其支流,厥后两河都淤积严峻,然后颠末永乐时户部尚书夏原积,以及隆庆时南京佥都御史海瑞前后管理,完整管理了淤积题目,现在两河变害为利,太湖之水也不再等闲兴水患。

林延潮笑了笑手指着面前的江面道:“十年前我从这里进京赶考,十年后旧地重游,想起昔年,现在仿佛隔世。”

梅堂道:“爹,别忘了林部堂是天子的近臣,申吴县的弟子,甚么条陈能过不能过,贰心底必然会有个数。至于户部那边,他的弟子郭正域,就在户部里任郎中,朝堂科道里也有他很多同亲,同年任职。”

林延潮道:“茂夫所虑不无事理,但刘晏曾有一句名言是,论大计者,固不成计小费。眼下我等当务之急,乃是将两淮一年六十八万两的盐课上缴朝廷给,同时赐与开中边商的盐引兑换,此为重,其他皆为轻。”

天子大喜当即下旨嘉奖李汝华,并特旨让他留任巡盐御史,数年以后李汝华从回京任太常寺少卿。

十年后去官回籍,虽大要上看上去万事不介于怀,但心底却如炼铁般磨炼得更加坚固。

换句话来讲,就是朝廷节制了上游,贩子节制下流,如此盐法一改,天下皆称其便。

之前林延潮有将他的盐法与张泰征透了风声,现在他与两淮盐运使,扬州知府一并前来就是商讨最后的细节,细节就是他们山西的盐商能在这十纲当中占多大的份额。

要晓得当时假引众多,假引造得和真的没两样,很多大盐商,以及私盐估客都持假引到盐场买盐。

船正在停靠,林延潮头戴斗笠,披着蓑衣,乘着小雪,下船漫步。王士性则与林延潮谈古论今:“听船家说此处已近富春山,也就是当年黄公望画富春山居图的处所,山下有滩,也是严子陵垂钓的处所。”

莫仰之也是道:“鄙人也同意部堂大人这句话,这些盐商再如何不好,但朝廷这每年六十八两的盐课都是出在他们身上,至于那些私盐估客才是我等的大敌。部堂大人定这纲运法,就是结合这些盐商,将那些私盐估客赶出了两淮。”

将盐法从民制、官收、官卖、商运、商销,变成民制、商收、商运、商销。

李汝华脸上则还是忧心忡忡,向林延潮道:“部堂大人,这即是将销盐之事完整交给盐商,今后两淮盐民唯盐商为衣食父母,眼底那里另有朝廷,另有盐商能够自行缉私,这公器若授于盐商,将来结果如何实在不堪假想。这权易放,收则难啊。”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