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3章 正国本(五十)钱去哪儿了[第2页/共4页]

熙宁十年,北宋税赋总支出共7070万贯,此中农业的两税2162万贯,占30%,工商税4911万贯,占70%,这是有明白记录的。

既然人丁和产量等比差未几,那就看看终究支出吧。大明朝廷的盐税支出是:每引得银6两6钱4分,应得白银1328万两白银,但……实际上即便最多时,竟然也只要250万两白银。

比如军屯只要洪武年的七分之一,丝是非常之一,团体赋税只及得上洪武朝的三分之二。你觉得这就很惨了?不不不,这还算好的,因为又过了几十年,军屯干脆没有了,毛……不是,稻草都不剩一根。而比及嘉靖朝时候,已经只剩下弘治朝的三分之二,连洪武朝的一半都不到了。

重视,只能浮动一点点,绝对不能太多,并且是各省的人丁变动都只能浮动一点点,因为一旦窜改太多,那就要担忧天子想起这茬以后能够调剂税收了——这可千万使不得。

感激书友“Nazgeer”、“初度登录”的月票支撑,感谢!

真是妙啊,在明朝实际收得的盐税只要宋朝等比非常之一的环境下,零售价反而是明朝比北宋高了三倍。

本书前文曾经提到过明朝实际人丁能够超越两亿,但有人表示不对,因为从史载来看只要五千多万。嗯……以是明朝两百年本地无大战,此人丁竟然和建国期间几近一点没差?

至于说现在高务实提出要通过“三等制外爵”再次给官员提俸……这就要体味他的一贯为人了:先给了好处,接下去让你们干活才好开口啊。

再说一个比较搞笑的事:中国汗青上的封建王朝,凡是除了末代快垮台时候刮地剥皮特别狠以外,其他战役年代的赋税,常常都会跟着国度生长、群众敷裕的同时大幅度减少,而这一条只要宋朝例外。

第一次产业反动不消多解释吧,机器工厂替代手工工厂,机器出产替代手工劳动,因为蒸汽机的遍及利用,化石能源的操纵让人类的出产力呈现了爆炸式的增加。

以是,也不要再说甚么明朝农夫承担比宋朝轻了。人家宋朝的农税是小头,另有商税这个十全大补丸,而明朝上高低下几百万的皇室后代当时都指着农税过日子呢。要不是高务实前些年靠着本身的声望以及朱翊钧缺钱兵戈,硬生生搞定了开藩禁这档子事,现在户部即便收了权,还是很多时候都一样要捉襟见肘。

你看,甚么叫藏富于民,甚么叫国穷户富?大明朝威武啊。

那么明朝的盐产量如何呢?按大明的“纲盐制”:持有盐引的贩子按地辨别为10个纲,每纲盐引为20万引,每引折盐300斤,或银六钱四厘,称为“窝本”,另税银三两,公使(运输)银三两。

一样的,这也就解释了当初高务实为甚么对峙以为那帮勋贵固然看似屁用没有,但却仍然要列为他第一批需求拉拢的盟友。

对于国度的掌控力上,宋朝比明朝略微强一点,不管户籍人丁还是在册田亩数量都比明朝多,并且宋朝固然养的官员看起来远多于明朝,但实在寄生于国度之上的特权阶层反而还少一点,以是宋朝在财务层面能挖的潜力更大。

(本章完)

可见,大明每年盐产量是6亿斤,当时一斤折合后代596克,总量相称于后代的6.72亿斤,考虑到明朝实际人丁比北宋增加了约一倍,那么盐产量也增加一倍,倒是恰好符合。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