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7章 薅羊毛与盐税改革[第1页/共3页]

吴诚淡淡道:“没法再少了,程掌柜如果不想借,那就请回吧,吴某另有几位盐商主顾要欢迎。”

吴诚的态度很倔强:“就以三年为限,程掌柜如果感觉不能接管,不借便可。”

新安大贾,鱼盐为业,藏镪有至百万者,其他二三十万,则中贾耳。

朱慈烺又道:“在盐政司再设一监察处,近似巡盐御史,只要发明一到处所加价的,官升一级,赏银千两!”

制盐的本钱大抵是两三文钱一斤,加上给灶户的补助,一斤卖十文钱也能赚一半。

那些找明商银行假贷的盐商们也好不到哪去,本想着靠盐业东山复兴,三年后还款,但是朱慈烺接下来的行动,让他们如坠冰窖,顿时傻了眼。

至于他们的产业,天然充公了,他们舍不得变卖,太子舍得!

因为间隔远的处所需求大量的车船运费,本钱随之进步,四川等地卖五十文钱也能接管,毕竟之前的盐价都是三百文一斤的。

吴掌柜便是吴忠的弟弟吴诚,而明商银行则是吴诚遵循朱慈烺的要求建立的票号,以皇家个人的财力支撑运转,短短数年便很驰名声。

除了农夫假贷,官员假贷也是常有之事,一些候选官和新选官,打通枢纽破钞庞大,常常要向人假贷,比及官员正式上任,放债者如影随形,仿佛仆人。

程之英道:“十万两白银,取利多少?”

程之英心中气急,又不敢表示出来,只得忍气吞声道:“好,就三分利,拿一百万两银子来!”

纲盐法的拔除,突破了盐商的世袭把持权,对徽商的打击不成谓不小,连张大彪都愣住了。

朱慈烺以纲盐法日趋废弛、浮费日增、官盐滞销、私贩猖獗为来由,正式命令拔除刚盐法,打消盐引轨制!

“三年为限?”程之英指着文书上的和谈,瞪着眼睛惊呼。

对于这些人,朱慈烺毫不包涵的命令抄家,将拖欠税款的盐商一家长幼全数发配到东番,为开辟宝岛出一把子力。

不过对于补缴盐税的盐商们,朱慈烺并没有赶尽扑灭,如果让他们没了经济来源,那明商银行的存款如何办?岂不是没有羊毛可薅了?

在扬州城的徽商,家财上百万的是巨富,二三十万的都算是中小贩子,作为盐商巨富,程之英的姿势摆的很高,与吴诚打了号召后便大大咧咧的坐在太师椅上,很有范儿。

为了制止哄抬盐价,朱慈烺特地下旨规定:大明高低一体订价,盐价十文钱到五十文钱之间。

程家一贯放贷给别人,取利因人而异,偶然乃至提到了四分,但是这是他第一次假贷,这番滋味有口难言。

朱慈烺此举一是为国为民,二是为了敲打日趋做大的徽商,别觉得权势大了,翅膀硬了便能够乱扑腾。

比如这程家,三年就要还一百万两银子,加上其他盐商假贷,相称于每年白送成百上千万两银子,能够说是耐久敲竹杠。

借高利贷这类活动,自古便有,明朝时的官方假贷更加活泼,万用期间的《通州志》中说:“方其谷秀于田,则有催租之胥,放债之客,盼盼然履亩而待之;比其退场,揭囊承担者喧哗满室矣……”

历朝历代,官家从不惧高利贷胶葛,比如《金瓶梅》中的西门庆,放高利贷就是他的生财术之一,西门大官人身在宦海,是五品秩的武官,虽没有直接官商运作,但暗中却又李智、黄四二人从中搭桥。

遵循明商银行幕后大老板朱慈烺的意义来讲,这些奸商压榨百姓已久,不知昧着知己赚了多少黑心钱,即便是抄了他们的家都难明心头之恨,必须把他们榨干,把他们当钱罐子,连本带利让他们吐出来!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