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竟这南直隶的士绅豪商已然在几个月前的那场动乱中展暴露了"不臣"的心机,以当明天子那睚眦必报的性子,岂会善罢甘休?
比拟较仇家的胡乱攀咬,他真正在乎的,还是那远在千里以外的年彼苍子。
"知府大人亲身传话了?"
这十万两白银,纵使对于他们刘家而言,也不是一笔小数量呐。
"知府大人此次提早向我等知会,我等也要识相。"
特别是昔日李三才担负漕运总督的时候,扬州城中的北派豪商们更是要交纳比本地豪绅足足多了一成的"分子钱"。
此等环境之下,他们刘家也只能暂避锋芒了。
并且以他们刘家在扬州城中的职位,平常证据可不敷以令那漕运总督李养正冒然对他们动手。
即便那漕运总督李养正雷厉流行,筹办整饬漕运,但权限范围以内,最多也就是究查他们刘家公器私用,怎地还与兜售私盐扯上干系了?
这扬州城中固然自古以来便被富可敌国的盐商所把控,但城中盐商也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分为南北两派。
只要不影响这运河上的买卖,他们才不在乎将来的南直隶,究竟是谁当家做主。
两端下注,方才合适他们两淮盐商存身立命的好处。
现在朝廷委任了新的漕运总督,难保这些吃了很多暗亏的北派豪商们心生痛恨,继而跑到李养正那边告起了自家的黑状。
这扬州知府,前脚派人向他的父亲传话,后脚又派人将他"禁足",这是唱的哪一出?
"父亲?"
"父亲放心,儿子待会就亲身去办。"
"昨日晚间,杨嘉祚早已派人给我传过话了.."
但此次的发难,确是有些出乎他的预感。
他可不是那利欲熏心的白莲贼首徐鸿儒,不会因为旁人的几句鼓吹便丢失自我。
不过跟着时候的流逝,受扬州本地徽商帮助,考取进士的士子越来越多,本来在正德朝风景无穷的北方豪商们已是垂垂落了下风。
这函件仆人,乃是南都城中一名与他们刘家干系密切的勋贵亲笔所书,其内容不过是指责朝廷"贪得无厌",但愿他们盐商能够在两淮闹出些动静出来。
"不止如此,马上从咱家各商号,筹办十万两白银出来,随时等待我的叮咛。"在年青人有些惊诧的眼神中,沉湎商海数十年的老者持续叮咛道。
缓缓道出委曲以后,老者的神采还是没有产生窜改,但眼神倒是突然锋利起来,诸多思路在面前不竭掠过。
不然,便是将他们扬州盐商往不归之路上逼啊。
思虑很久,华服老者终是在本身宗子有些憋屈的眼神中做出了定夺。
这两淮之地谁不晓得,他们刘家昔日但是前任漕运总督李三才的座上宾,职位和影响力实在不容小觑。
"父亲,会不会是我们在城中的仇家发难?"
扬州知府杨嘉祚仗着出身高门大户,一贯不肯与他们这些盐商走的太近,这两年两边的干系也一向是井水不犯河水。
与此同时,南京这边到时候也会摇旗号令,作为回应...
"说是有人向淮安府揭露我刘家公器私用,兜售私盐.."
沉默少量,老者不容置疑的声音再度于书房中响起。
俗话说,神仙打斗,凡人遭殃。
他们刘家作为扬州城中有头有脸的盐商,过往操纵漕船运送货色,实在是司空见惯之事,至于那兜售私盐的行动,更是他们刘家赖以存身立命的底子,无从辩论。
想到这里,老者便忍不住看向桌案上的手札,眼神很有些庞大的摩挲起来。
"甚么?"
如果平常时候,仗着身后有户部尚书汪应蛟撑腰,纵使朝廷委任了新的漕运总督,他们刘家也可淡然处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