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一章:提早投资[第1页/共2页]

“……不能包管,要看公子本身的尽力,毕竟这州学是要考上去的。不过,在县学中获得一个保举,推他去考解试是没题目的。”张正书想了想才说道,以赵鼎的学问,给个推举的名额想来不是甚么难事。

汉朝就更不消说了,西汉的外戚王莽,东汉的强臣董卓、曹操,哪一个不是掘墓人?待得两晋,灭于八王之乱;隋朝固然隋炀帝好大喜功了些,但真正的推手倒是宇文家、李家这些王谢望族;唐朝亡于藩镇盘据,五代是军阀盘据,宋朝更是不堪,北宋的六贼,南宋的贾似道等等,哪一个是善茬?明朝就不消说了,那些文官的嘴脸,看了就腻烦。前面还喊着大明万岁,后脚就迎了闯王进城,厥后闯王跑了,又迎了清兵。但是,他们还自夸品德卫士,站在品德高度抨击政敌,最是让人呕吐。清朝的袁世凯等一干臣子就不消说了吧,实在汗青大多类似的。

樊氏也点了点头,她也晓得这州学的端方。如果张正书书说能包管赵鼎去州学,她还很有顾虑。但是张正书说了实话,她反而放心了。

面对这么好的前提,樊氏没来由不动心啊!

在统统人的印象里,一个昏君就是亡国的标准,但可惜的是,在中国算得上朝代的国度里,很少有天子直接导致灭国的。商朝的纣王,在人们的印象里就是一个暴君,酒池肉林,还建摘星台。但是,真正的纣王倒是一个很有作为的王,在位期间征服了东夷,酒池肉林之类的事,大多是周朝史官编的。商朝就相称于一个各部落的结合体,纣王灭东夷的行动,使天下诸候都惊骇了,因而就结合起来灭了纣王,然后周朝建立了。

秦朝就不消说了,很多人都说是秦暴政,比如苗条城啊,焚书坑儒啊等等。实在,这只是一方面,真正的灭亡本源在李斯和赵高,这两人把秦国的但愿都断送掉了,秦国二世而亡,也不出不测了。

但是,张正书晓得,如许做反而更好。大宋不是缺人才,反而是人才过盛。文人相轻,向来是你一套,我一套,他一套的。到底该听谁的?不晓得,那就只要争了,争到最后,丧失的是国度。朝令夕改,偏生文人做决策的时候,甚么时候真正考虑过结果,考虑过百姓能不能承担得起?还不是脑袋一拍就决策了,甚么字“治大国如烹小鲜”,嘴上叫得清脆罢了,哪个又真正去官方做过调研甚么的了?一个都没!

“签下左券便是,我总不能忏悔吧?”张正书笑道,“当然了,如果公子能高中进士,我不但当即放人,还馈送资金,替他办理高低,助他平步青云。”

“等等!”

只是人们风俗了把亡国的任务归结在末代天子的头上,殊不知到了这时候,一个朝代几近是无可救药的了。而无可救药之前,常常都是官员做的孽。为甚么?因为对于官员来讲,换个朝代即是换个老板,对他们根基没甚么丧失。不管是谁做天子,一样要他们管理天下的嘛。既然是如许,他们干吗还要这么劳心劳力?

以是,张正书对赵鼎是有惭愧,但他的惭愧也只是一闪而过罢了。

“张小官人果然能保举入州学?”

“不敢当,不敢当。如果你们感觉能接管,我这便拿左券出来,再请人作保,当即画押见效。”张正书笑道,实在他已经有点迫不及待了。

这才是樊氏最体贴的事,能给赵鼎一个好前程,她甚么都情愿做。

乃至想不到的是,越是抨击当朝宰相的文官,对朝廷的伤害就越大。

张正书也回了一礼,然后说道:“不要拘束,坐吧。”说罢,张正书开端打量起樊氏来,只见她固然徐娘半老,但身上那股大师的气质仍未散去。即便是那双手常常做些活计变得极其粗糙也好,也没法消逝她身上读过诗书的印记。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