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煦和范正早就商讨过对策,以此来废除不孝的指责。
“《礼记·曲礼下》:国君死社稷,医存亡众,士死制,官家有天子守国门的志向,老臣甘心跟从,臣恳请太皇太后撤帘,官家亲政。”
苏轼本就有愤青之弊端,他本就看不惯大宋卑躬屈膝给辽国送岁币之事,再加上遭到赵煦和范正的豪言鼓励,心中再也忍耐不了,脱口而出。
百官看着朝堂上独一的两个少年。
范反比来多次违逆于她,先是反对大赦天下,让她大难堪看,现在又鼓励官家反对岁币,这让她早已经记恨在心。
待重新、清算旧江山,朝天阙!更是和赵煦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相得益彰。
此人乃是太皇太后的最果断支撑者,现在竟然也倒向了赵煦。
“官家有复兴大宋之志向,我等作为臣子又何惜此身,微臣范正情愿跟随官家一起复兴大宋,平西夏、光复燕云十六州,完成太祖太宗所未完成的遗言。”范正慎重道。
以她对赵煦的体味,其定然想不出如此佳句来,定然出自于才调不凡的范正之手。
就在现在,本来正受弹劾的苏轼再次出列。
赵挺之心中一喜,谁也没有想到范正竟然狗急跳墙,说出大逆不道之言,这一次,他不但要让范正死,还要将全部范家拉下水,让范家永无出头之日。
童贯躬身道:“启禀太皇太后,主子乃是先帝钦点服侍官家,自始至终尽忠的都是官家,非但是主子,宫中统统的寺人尽忠的工具只要一个,那就是当今官家,此乃我等主子入宫的任务。”
赵煦和范正对视一眼,正如范正用中病院的将来拉拢医者一样,赵煦用本身帝王的将来来拉拢宫中之人,是尽忠已经成年的官家,还是已经垂老迈矣的高太后,并不难挑选。
范正闻言怡然不惧,直视高太后高呼道:“臣临死之前唯有一言,太皇太后已经垂老迈矣,官家幼年却有凌云之志,方能挽留大宋于危亡之际,请太皇太后撤帘,让官家亲政,复兴大宋。”
“岁币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重新、清算旧江山,朝天阙。”
“潜龙腾渊,琐闻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
“官家已该亲政,还请太皇太后撤帘!”
苏辙看似果断,实在也是被迫无法,苏轼公开将辽夏两国积年事币登载在邸报上,惹得太皇太后大怒,他若想救哥哥,只要支撑赵煦亲政这一条路可走。
一君一臣,皆有豪情壮志,让满朝诸公羞煞不已。
范正闻言,纵声狂笑道:“西夏辽国已经欺上门来,赵中丞不但不想复兴大宋,反而要进犯发愤要复兴大宋之人,难不成要量大宋之物力,结辽夏之欢心。”
赵煦昂然道:“现在辽夏两国欺人太过,大宋危在朝夕,朕身为大宋官家,不能视而不见,再则谁说朕不孝?太皇太后安享暮年,朕定然亲身奉养摆布,以尽孝心。”
满朝百官也是神采一变,范正此言一出,谁若再同意运送岁币,定然会被千夫所指。
“不岁币,不割地!”百官心中苦涩。
世人没有想到苏轼继范正以后,一样要求高太后撤帘。
当下赵挺之出列道:“两国势大,又狼狈为奸,如果同时出兵,大宋危亦,官家纯孝,定然是被邪医范正勾引,方才有如此悖言,臣恳请让太皇太后严惩于他,将其逐出朝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