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

“毕竟教书几年,便能够免除科举被任命为官的,不免有些浑水摸鱼之辈。”

“如何会?您老但是要长命百岁的,必然能看到。”萧锐欣喜道。

“诸位放心,这第一批送去各地的书院先生,只要能够踏实在本地讲授五年,且讲授服从不错,将来全都召回长安,本侯亲身保举,每人都有一份不错的功名。”

“科举以外的选才?为落第之人另辟之路。选上了,就是五年以后的官员,不如就叫作——恩科?朝廷格外开恩的科举?”

“约莫二三十人吧。”

萧锐点头摆手,“杯水车薪、杯水车薪……”

萧锐深思道:“孔祭酒,可否从国子监遴选一批人,长年访问巡查各地,监督考核他们的讲授环境呢?”

孔颖达也点头道:“不错,如果有人对付差事,随便对于几年,然后就去当官了,岂不是祸事?”

老李纲笑吟吟的看着这统统,固然门徒的心机很较着,大师都看懂了,但大师也都了解,萧锐说的都是真相,并且他焦急也是真的。

萧锐苦笑道:“恩师,您说的极是。弟子也晓得是杯水车薪。天下八成读书人都在那几家,可儿家如何会给我用呢?他们巴不得将天下统统册本都收归本身统统,巴不得学问成为他们一家之言。”

颜师古站了起来,“侯爷,我颜家也有一批后辈,一样送到侯爷部下吧。未几,十几名。”

老李纲哈哈大笑道:“迟暮之年,能看到乱世的曙光,能帮上点忙,老夫责无旁贷。只可惜,老夫没有十年了,看不到咯。”

“行了,到了我这把年纪,多活一日就是多赚一日,为师早就看开了。还是说闲事吧。”

赵德言解释道:“侯爷,夫子说的,应当是豪门。不是百姓。”

“真的?有多少人?”萧锐冲动的上前握住了孔颖达的手。

“最后只能退而求其次,让各地县令,每月讲学两日。”

中间赵德言开口了,“用后考核?为甚么不在用人之前就考核呢?干脆对那些落第之人开一场专门的科举。不测时政、不测学问,就考他们对蒙学之事的了解,另有对这几册蒙学图本的观点。若能通过者,方可被派去担负书院先生。”

“赵兄,你们到底在打甚么哑谜?”萧锐焦急了。

老李纲抚须道:“错了,老夫说的不是世家,是官方。”

“谁成想受制的不是赋税,而是识字的读书人,能够担负书院先生的读书人。太缺了。”

萧锐抚掌大赞:“好主张,开一场别样的科举,不提拔官员,提拔书院先生。我们这就上书陛下。”

“豪门?”

此言一出,世人喜笑容开,一个个都策画着,归去多送几名不成器的族中后辈过来,跟在冠军侯部下历练,就算混得再差,也能有一份功名,但是大功德。比在家里当纨绔的强。

“不错。世家后辈读书人的确很多,但人家是含着官印出身的,可不会屈尊给您当书院先生。但您不要忘了,天下豪门无数,每年来插手科举测验的学子,九成都是豪门。多少人落第以后,流连长安久久不去?另有那些投卷的,虽说不是个个文采斐然吧,但也都是有必然学问的。”

“妙极,就叫恩科!”

萧锐有力道:“是啊。陛下本意是想在各县开设官办书院的,免费的书院。还说哪怕朝廷勒紧腰带,从口粮里挤一挤,也要让孩子们能够识字。”

萧锐挨个称谢,这么一凑,真的凑出了百十人呢。

“藏锋,靠各个家庭拼集出来的书院先生,毕竟有限。读书人真正多的,可不在坐。”

对视一眼,孔颖达起家说道:“侯爷,我孔家属中有一批学问陋劣的后辈,资质平淡没法为官,送去治学问也有些完善,但如果教人蒙学问字,应当是够了。如果侯爷不嫌弃,就让他们到侯爷部下听用如何?”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