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快回城。”

敬宽赶紧弥补:“开初庄户们也不信,可问过周边村庄以后,发明后代心智不全的多达三四成。”

敬宽在旁听了,赶紧解释道:“恰是如此。小公爷说这些标记是‘标点’,用来标明句读和语气,便利孩子们读书。他还说,有了这些标点,就算是没文明的老夫,都能看懂一两分书的意义。”

杜如晦拥戴道:“贤弟所虑极是。不过此事若留在敬川庄上毕竟是华侈。不若也由皇后掌管的内府出面,与敬家合作,潜移默化地推行这些技艺与册本。如此既能保全敬家的颜面,也能让这些发明为朝廷所用。”

何况,敬川的功劳现下也分歧适对外公布。

李二笑了笑,语气降落却意味深长:“就依杜兄所言。敬川这小子虽闲散,却不痴顽,只需略加点拨,想必他明白如何挑选。只要技艺能传下去,流入官方,便是千秋大功。”

这俩人说话,一会儿朝堂一会儿天下的,其身份几近是呼之欲出。

杜如晦一时也犯了难,旬前刚封了郡公,半月不到,总不能再封成国公吧。

李二闻言,神采愈发凝重。他看着册页上的这些小小标记,缓缓说道:“这看似平常,倒是惊天之举。自古以来,句读讲究师授,读书之人必须由先生指导,才气辩白文义。可有了这些标点,便不需先生亲授,百姓也能自行读书识字。”

纸张坚固而便宜,印刷术高效又省力,连发蒙之书也已成型,朕本来觉得这些困难还需数十年才气处理,现在却得来全不费工夫。”

十六岁的国公,还不得把魏老喷子等言官气死在朝堂之上。

他转头又看看杜如晦,神情不定的问道:“如此盖世功劳,不亚于攻陷百座城池,吾当如何封赏?”

他缓缓说道:“贤弟所言极是。这等千秋功业,虽由敬川偶然初创,但要推行提高,若无朝廷鞭策,怕是难以真正风行。”

李二合上书,轻声说道:“敬川是偶然为之,但他的所作所为,却刚好为朕解了大唐教诲之困。

说完李二微微点头,顺手又翻了几页,俄然重视到册页上的“。”、“?”和“!”等标点标记。他眉头微蹙,指着这些标记问道:“克明,这些标记,你之前可曾见过?”

杜如晦轻笑道:“贤弟莫非还不明白?敬川确切胸无弘愿,但正因如此,他才没有世家后辈的功利心,能心无旁骛地做出这些利国利民之事。若换作旁人,怕是早就将这些体例当作敛财之术了。”

李二听罢,再也没有持续逛下去的心机。

若大唐能让天下百姓读得起书,那便意味着豪门将不再被世家子把持,士人阶层将重新洗牌。这对李唐江山来讲,是多么的首要!

李二还是有些思疑,但还是叮咛道:“克明,归去后探听一下,如果究竟如敬执事所言,此事就按你说的办。”

临走他还不忘拿走几册刚印好的册本,同时让敬宽帮着搬了几坛子私酿。

他顿了顿,感慨道:“贤弟,敬川这小子,但是占尽了天时天时人和。他既能造纸,又能印书,还能编书,且字里行间,皆见教养之功。恐怕他本身都没认识到,本身所做的这些事情,若推行出去,能让万民受益!”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