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五节 帝王之才[第1页/共4页]

“主上为何要带上曹丕?”赵云不解地问道。这倒并不是说赵云讨厌曹丕。究竟上曹丕在驰援官渡时表示出的仁孝还是挺让赵云打动的。只是对方毕竟是曹操的,让其一向跟在蔡吉身边,总让赵云等人有些放心不下。在他看来与其让曹丕在齐营里转悠,还是将其送去东莱严加把守的好。

“河东沦陷曹操怕是又要来寻主公借兵借粮。”赵云低头说出了的担忧。虽说此次同曹军合作还算顺畅,可赵云毕竟还是不想同曹操有过分干系。

而前不久刚与蔡吉会师的高顺,更是毫不客气地嘲弄道,“借兵借粮?哼,先让曹操割让两、三座城池当谢礼再说。”

说白了就是要先有“识人之术”,才气做到“得人者得天下”。能够说识人之术是成绩帝王之业的一大关头。一小我若没有识人之术,就算再才调横溢,再万夫莫敌,都没法获得终究的胜利。相反一小我如有识人之术,能将有识之士招入麾下应用自如,那哪怕他不学无术,还是能成绩一番霸业。项羽与刘邦便是最典范的例子。

蔡吉极没操节的答复,让在场的一干文武为可贵沉默了半晌。但世人也知自家主公十三岁丧父沦为孤女,成为郡守以后又忙于公事忙于交战,没有好好学习也不敷为奇。却见辛毗率先突破沉默,向蔡吉发起道,“毗对论语、韩诗略通一二,不如由毗随行?”

“哦?郭援、高干、呼厨泉已下河东郡?”

div>

实在并非蔡吉不学无术。所谓韩诗是指汉初燕人韩婴所传授的《诗经》。韩诗于汉文帝时立为博士,成为官学,西汉时与鲁诗、齐诗并称三家诗。但是此三家诗在战乱中逐步失传,传播于后代的是在汉朝并不支流的毛诗。即西汉时鲁国毛亨和赵国毛苌所辑和注的《诗经》。《论语》的环境也一样,后代风行的是钱穆的《论语新解》、程立德的《论语集释》。大众点另有《于丹论语心得》。至于汉朝传播后代的版本则是何晏的《论语集解》。当然眼下这位何还在龙口抄书泡妞,没出版。也就是说蔡吉在后代所打仗的国粹体系与汉儒是有抵触的。而在治学方面也并非越新就越真谛。一个新的观点常常会引来无停止的辩论与考据。一心想的是广纳人才为己所用的蔡吉,实在是不想同汉朝的儒林起抵触。更没精力去同那些老学究多加争辩。

不过在场的其他齐军文武可不似蔡吉这般具有未卜先知的“本领”。现在耳听郭援等人在河东郡长驱直入如入无人之境,连关中的马腾都已出兵呼应,忧心忡忡者有之,幸灾乐祸者亦有之。

一旁的高览见蔡吉仿佛并没将郭援放在眼里,赶紧进言道,“主上,恕览直言,郭援善战,非等闲之辈。”

蔡吉此番拜访崔琰一来是为了招纳人才。须知崔琰三国汗青上闻名的德高望重之士,其文武全才,风致高贵,善识人才。先人更是奖饰他,“清河崔琰,本性坚刚;虬髯虎目,铁石心肠;奸邪辟易,声节显昂;忠于汉主,千古名扬”二来则是想借由崔琰牵线同冀州本地的世家拉上干系。毕竟齐军初来乍到,没有本地世家豪强的帮手是很难在冀州站稳脚根。实在蔡吉本来是想通过田丰来与冀州世家联络的。但是田丰在龙口已然表态,他不会帮手蔡吉对于袁氏。

也难怪赵云和高顺会有这等反应,自打曹蔡联婚以后,蔡吉对曹操的诸多要求可谓是有求必应,要粮给粮,要兵借兵。可饶是如此曹操还是动不动就借朝廷的名义对蔡吉呼呼呵呵,一会儿要赏金,一会儿要工匠。这让赵云等人非常不满。在他们看来蔡吉已经是制霸一方的大诸侯,又是朝廷钦封的齐侯。就算曹操是司空,顶着准公爹的身份,也不该如此对待自家主公。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