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彼时少年(一)[第2页/共3页]

鸟人?孙策听了这话不由一怔,思路更乱。当时他与周瑜只要十二三岁,瞒了母亲偷偷去岘山寻父,因阵势启事只看到孙坚倒地刹时。那一刻他五内俱焚,心神混乱,底子没有重视有何响动,现下回想起来,好似确切曾闻声鸟鸣之声,渺远又恍惚,难寻踪迹。这模棱两可又匪夷所思的线索,如无根之水,无从切磋,孙策蹙着俊眉,神情里尽是难言的失落。腕上“卍”字伤痕,乃是他本身一笔一划刻上,这五年来,他未有一日敢健忘杀父之仇,可若要复仇,谈何轻易?

那人走进堂屋,未落座,而是凑上前盯着孙策看了好久,赞道:“到底是老将军的种,长得真是不赖!”

周瑜所言不假,居巢固然阔别战乱,却因阵势启事耕地不敷。中原烽火频繁,米价飞升,远在江南的居巢备受其害,客岁寒冬县里有半数县民无米粮越冬。此人是官宦以后,家中又有人经商,家底殷实。生逢乱世,这位仁兄见百姓不幸,不治产业,反而卖地买粮,周济穷户,一时候名声在外。与周瑜了解后,他二话不说就将家中两仓米粮中的一仓共三千斛相赠。县府开仓赈灾,居巢百姓才得以安度隆冬。

周瑜嘴角漫起一丝含笑,弯身拾起桨棹,驾船向岸边驶去。

江南僻地,巢湖之畔有一小县,名曰“居巢”,却与众分歧,恬然如世外桃源。正值暮春三月,巢湖两畔桃色如烟,湖心正中一叶轻舟,双桨惊鸿,美女顶风独立,倒是一身缟素,想必有热孝在身。

这少年恰是来居巢找周瑜的孙策,他明显没曾想到庙会竟有这么多人,想要勒马却为时已晚,人群熙熙攘攘,闪避不及。目睹骏马就要撞上游走的人群,孙策急中生智,尽力拉紧缰绳,向旁侧一转,大宛马骐骥一跃,踩上了路旁的菜摊子。马儿受了惊,顺着横亘的薄木质菜摊一起腾跃向前,踏翻了竹筐踢撒了醴浆,搞得孙策非常狼狈。

居巢县城,东市西市热烈不凡。正值三月初三上巳节,柔条纷冉冉,男女长幼减去厚重的冬装,换上明丽春服,比肩继踵赶庙会。虽为东南小县,却不失烂漫天然。农夫挑着条担,担着方摘的含露海棠,不过半晌便被贩子上的女人婆妇抢购一光。

听到说话转入本身感兴趣的正题,孙策忙问:“鲁兄可曾看清家父遇害颠末?”

距赤壁之战十五年前,即汉献帝初平四年,乱世飘萍,民生痛苦,将星陨落已有五载,坊间民巷中却仍歌颂着孙坚先讨黄巾,再伐董卓的义举。百姓们等候再有豪杰降世,挽救八方痛苦,等来的却只要无止尽的杀伐。

“哦?是何人?是否有我杀父仇敌的线索?”孙策不等周瑜说完,就坐正了身子,一脸警悟。

这简简朴单一声“郎”,恰是对表面出众青年男人的称呼,绝非平凡人可接受。孙策生得俊朗不凡,又礼贤下士,年纪轻简便很驰名誉,故而吴郡男女长幼皆爱称他为“孙郎”。孙策常常出行,必驾着他父亲孙坚留下的大宛马,背着十二锋银枪戟,长此以往,这两样物件就成了他的标记。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