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王道霸道[第1页/共3页]

顾卓的身影消逝在城门,周边集合过来七个侍从,方才隔的远,竟然没有觉。徐佑眼神微敛,沉默很久,对左彣笑道:“回静苑!”

徐佑长揖不起,语气带着惶恐,道:“不知侍中台端,多有获咎!”

老者微微一笑,道:“老朽顾卓。”

徐佑顿时有了计算,这个时节从金陵来的大人物……真应当问一问顾允,安子道派了哪位钦差来夺职柳权扬州刺史的官职。

老者打量他一下,道:“观郎君风采才情,就算现在不是名流,将来也定能名满天下。”

徐佑俯下拜,道:“听老丈一言,茅塞顿开。不敢就教姓名?”

徐佑反问道:“老丈是外埠人?”

“义兴?”顾卓仿佛想起了甚么,再看向徐佑时,容色稍变,道:“可认得徐氏七郎?”

“小子徐佑,见过侍中!”

“哦,也就是先前的钱塘湖。”

“金陵?失敬失敬,我竟没听出了老丈有金陵口音。”

“是小子忽视,老丈快安息一会。”

徐佑做恍然大悟状,道:“霸道,就是孔圣的儒,也是儒家的仁!”

“法家本就是从道家汲取理念而产生的一门学派,不止法家,其他各家也都多多极少的受过道家的影响。比如韩非,是法家的首要人物,可作有《解老》和《喻老》两篇,讲的恰是君人南面之术,也称为道论。甚么是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而管子以为名生于道,道容百家……”

老者的目光中带着赏识的神采,道:“不错,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必大,商汤以七十里,周文王以百里,二者皆王天下,持续数百年之久,莫非是因为齐桓公比不上汤和文王?并不是,而是因为齐桓公行的霸道,而汤和文王行的霸道,道分歧,天然结局分歧。”

“去的未几,但是金陵雅言嘛,听过的人都印象深切。”

徐佑笑道:“朝闻道,夕死可矣,戋戋酷寒,何足挂齿”

“昔日稷放学宫内,皆是黄老之徒,齐国由此成春秋霸主之一。可孔圣先委吏(管堆栈),后乘田(管畜牧),最后官至鲁国大司寇,摄相事,鲁国成为霸主了吗?厥后周游各国,卫、蔡、宋、郑、陈等国,或留之,或驱之,或困之,或杀之,却从无一国想要重用于他,是儒道不及其他各家?还是有别的原因?”

老者饶有兴趣的望着徐佑,道:“你去过金陵?”

老者也不回绝,长长呼出一口气,道:“舒畅多了!你冷不冷?如果不冷,我就说的多点,如果太冷,就长话短说。”

“恰是老朽。”

徐佑奇特,顾卓是安子道身边的人,论情论理,都不该该对本身避若蛇蝎,莫非另有甚么蹊跷不成?

“名满于天下,不若其已!”这句话的大抵意义是说,名扬天下有甚么意义,我还是算了吧。徐佑身处怀疑之地,不会贻人话柄,更何况老者明显大有来头。

老者兴趣更浓,道:“是,厚颜忝居孔圣门下弟子!”

徐佑眉心微微皱起,见微知著,老者看似偶然的一句话,却代表了安子道对扬州、对天师道的不满和戒心。

顾卓将袍子递给徐佑,道:“时候也不早了,我先行一步,今后如果有闲暇,再来一晤。”

老者眼睛一亮,仿佛有点不测,用心讲求他,道:“郎君此言差矣,管子崇尚君人南面之术,恰是稷放学宫黄老道的糟粕地点,如何又牵涉到了法家呢?”

徐佑暴露如有所思的神采,道:“那孔圣就是以德行仁者王……”

老者的目光如黑夜里的烛火,不见很多么的敞亮,可不知为甚么,总能让人感遭到严峻不安,不由自主的低头聆听教诲。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