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九十二章 谁?[第1页/共2页]

“子厚请讲。”杨继盛见朱安然如此当真正式,也正襟端坐,请朱安然讲第二点。

朱安然心中叹了口气,实在内心也了解,杨继盛这么说实在并无不当,因为臣子直言进谏,确切乃是本分。汗青上,唐初宰相魏征就以勇于向天子直言进谏著称,成为历朝历代臣子们效仿的表率。人无完人,皇上也是人,也有出错的时候,作为臣子,发明皇上出错后,莫非因为担忧皇上见怪就不提示皇上了吗?!如果如许的话,那还是一个合格的臣子所为吗?!

呃。

“子厚,你我之间,另有甚么不好开口的。子厚有何见教,但请直言,盛,洗耳恭听。”杨继盛见状,不由微浅笑了笑,伸手做了一个请的姿式。

《论语》共有二十章,合计15900字,誊写十遍就是近十六万字。羊毫字又不像当代的钢笔、中性笔,用羊毫字誊写十六万字,这得抄到甚么时候。

“十遍实在不算多,一来誊写论语能够修身养性,二来能够加深应箕的了解。不过,既然子厚都开口了,那就该抄五遍吧。”杨继盛微浅笑着解释了下罚誊写《论语》的良苦用心,不过还是听了朱安然的劝说,将罚誊写十遍改成了五遍。

本来是杨师兄的二儿子,朱安然闻言松了一口气。

“天下大事,必做于细。为父说过多少次了,此次罚你誊写《论语》十遍,你可有定见?”杨继盛闻言微微摇了点头,面向里屋扬声教诲道。

“还请父亲惩罚,孩儿口渴,倒了一杯茶,未想茶水太烫,失手打翻了茶杯。”杨继盛话音刚落,里屋便传来一声十岁摆布少年的解释。

这一段是杨师兄悲剧的直接启事,杨师兄“或问二王”这一句冒犯了嘉靖帝的大忌,导致杨师兄弹劾严嵩不成,本身还被下狱问罪,最后惨遭弃市。

“子厚,你的意义我明白,但若因噎而废食,难道不智。盛有本日,皆乃圣上汲引之恩情。我直言提示圣上,乃是为报皇恩,忠于臣子的本分。”杨继盛闻言摇了点头,并没有采取朱安然所提的这一条建议,态度很果断。

“师兄,箕弟只是不谨慎打翻杯子,就罚誊写十遍《论语》,是不是有些多了。”朱安然闻言,轻声劝道。

别的,这一点题目相对于“或问二王”来讲,乃是癣疥之疾,“或问二王”才是真正的膏肓之病。

杨师兄有两个儿子,宗子杨应尾,次子杨应箕。据汗青记录,杨师兄弹劾严嵩失利,被投入大牢,自知必身后,于大牢中写了两份遗言,一份《愚夫谕贤妻张贞》写给老婆,一份《父椒山谕应尾、应箕两儿》写给两个儿子。

另有其别人?

残局倒霉。

“孩儿无定见。”里屋传来杨应箕认罚的声音。

“师兄,话虽如此,但读之,仍未免会让人感觉有怪圣上包庇之一。如果圣上览奏亦有此感的话,于师兄奏疏之事倒霉。”朱安然摇了点头,再次提示道。

朱安然在心中再三衡量,放弃了就这一点持续劝说的筹算,将重心放在“或问二王”这一点上。

“安然忸捏。”朱安然闻言忸捏的拱了拱手,对杨继盛的家风佩服不已。为人处世,诚字抢先,由此一件小事,便可见杨家的家风一角。

“伏望皇上听臣之言,察嵩之奸,群臣于嵩畏威怀恩,固不必问也。皇上或问二王,令其面陈嵩恶;或询诸阁臣,谕以勿畏嵩威。如果的实,重则置以擅权重罪以正国法,轻则谕乃至仕归家以天下体。则内贼既去,朝政可清矣。”

“这一点临时不说。这第二点还请师兄务必考虑。”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