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六十五章 欣欣向荣[第1页/共2页]

朱安然一行巡查的第一站便是东王乡重修工程。

在靖南县城以东十五里处所,紧挨着三里河、苕溪,开挖一个周长十余千米的东湖。每年汛期一到,河水暴涨时,便开闸泄洪进入东湖,蓄水分洪;而当旱期时,三里河、苕溪水位降落,东湖水位高于三里河、苕溪时,所积蓄的湖水随时能够偿还三里河和苕溪。如此以来,可保靖南百年无水患之灾,还能够灌溉四周的地步,可谓是一举多得。

除了东湖工程,另有五项工程在靖南分歧处所展开,包含修补城墙、重修村寨等。六个以工代赈工程,将靖南十万百姓和灾黎几近都策动了起来。

东王乡重修工程就在东湖工程边上,由户房典吏刘夫子和库房典吏章先生两人卖力,东王乡重修工程就是重修东王村落镇被毁的房舍修建。

朱安然胸有成竹的说道。

当然,马车由持刀的差役看管,也没有哪个不长眼敢打马车的主张。

在全县共同尽力之下,靖南以工代赈系列工程渐入佳境,人们有活可干,有钱可拿,有饭可吃,全县一派欣欣茂发气象。

“咳咳,县尊,这个每月派人去粮铺‘捐献’,岂不有损县尊名誉。”

“钱典吏,刘典吏,银钱你们不消担忧。起首,我们在工地构造老幼妇孺做大锅饭,向人们供应,这个炊事不是免费的,标准早餐1文,午餐2文,晚餐1文;也供应小灶,按照荤素菜种类数量,别的再免费。通过炊事,每日每人约莫能够回收5文;其次,来我靖南卖粮的粮商越来越多了,我们‘收’上来的‘捐款’也越来越多。这类捐款,我每个月都会派人去收一次,在我靖南发洪灾财,不做些进献那可不可。以是,银钱方面,你们就不消担忧了,起码能做到出入均衡。”

东湖工程区是朱安然此次以工代赈的重点工程。

朱安然勘察出启事后,便有了这东湖工程。

“名誉值几个钱......”朱安然毫不在乎的扯了扯嘴角,伸手指着劳作的众百姓、灾黎,对刘夫子说道,“治下百姓吃饱肚子才是正理。”

朱安然查阅过县志,靖南这个处所常常产生洪涝灾害,每隔三五年都会闹一次小水患,每隔七八年都会闹一次大水患,靖南老百姓老是面对着水涝灾害的威胁。

闻言,刘夫子、钱先生以及随行胥吏,皆对朱安然报以深深的敬意。

县尊忍辱负重,不求名利,一心为民,何其巨大......

东王乡重修工地工程总人数越有八千余人,与东湖工程一样的热火朝天。

朱安然在东湖工程步入正轨后,便带着刘大刀等人巡查督导其他几个以工代赈工程。

“东湖事关靖南百年大计,施工过程中,务必重视质量,不消贪求速率......”

“县尊,每人每日20文人为,是不是有点多了啊。我们靖南全县共有近十万人插手以工代赈,每人每天20文,这一天下来光人为都得两千两银子,一个月下来就得6万两。这还没有算粮草等耗损。便是有县尊从粮商那收来的‘捐赠’,加上我们县衙库房的积余,也就恰好够一个月罢了。而遵循县尊的打算,这以工代赈起码要持续两个多月才气完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个月以后,部属库房便再也拿不出一个铜子了。部属恳请县尊三思,降落人为,限定以工代赈人数......”

为了精准起见,朱安然带着刘牧、刘大刀等人先头策马将东湖地界通过插竹竿标记了出来,以一根根相距百米摆布的竹竿作为东湖边界,一目了然。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