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六八章 大浪孤舟(第二更)[第1页/共3页]

头行题本用衙门官衔,奏本用生儒吏典军民灶匠籍贯姓名。

但沈溪由始至终都是一副神游天外的模样,令谢韵儿非常不解。

若纯真只是浅显进言,沈溪不会头疼,可他倒是在应战这个期间的认知,这类奏本就算拿给内阁大学士写也难以下笔,从谢迁临别时那略带促狭的笑容,沈溪就晓得实在本身是被人操纵的阿谁。

之以是把任务交给沈溪,也是看准沈溪初出茅庐,就算有甚么不太得当的进言,弘治天子也会有所谅解。

就在沈溪考虑文章时,翰林院又有个动静传开……蒲月中旬翰林院会有场“考核”,以肯定最后升任侍读、侍讲的人选。

沈溪对于此次考核并未太上心,因为他即将要为建文复年号上奏,得空他顾,更何况以他的年事被安排在翰林修撰上已为朝官诟病,就算有再大的功绩,也只能安守职位多混几年资格。

沈溪所奏,并非以翰林院的名义上奏,因为谢迁特别提示过不能假手于人,因此写的是奏本而非题本。但沈溪所奏,却没有参杂太多主观志愿,在内容上更靠近题本,这倒是沈溪成心为之。

明天这个要出来背锅的,变成了沈溪。

……

奏本的总字数限定在三百字摆布。

题本和奏本格局大抵不异,每幅六行,一行二十四格,昂首二字,手写二十二字。

沈溪摇点头:“不是一回事,此主要做的,是关于江山社稷之事,说了你也帮不上忙。不过你放心,明日过后事情就会有个成果。”

这是个着力不奉迎的活!

谢迁是没有给沈溪上奏的刻日,但三天如何都够了,再迟延下去会被指成心对付。

这是沈溪第一次以臣子的名义向天子进奏本,之前写四书文和五经文,又或者是应科举,插手殿试应策问,都不像现在这般毒手。

题目的关头在于“修史”!

明朝中心掌受表里章疏敷奏封驳之事的官署中间,通政司职掌出纳帝命、通达下情、关防诸司出入公文、奏报四方臣民建言、申述冤滞或告犯警等事,早朝时汇进在外之题本、奏本、在京之奏本,有独自封进者则参驳。

沈溪不想在翰林院中写奏本,因为怕被同僚看到,等他写完后,通读了一遍,感受没甚么题目,等墨迹干枯后便谨慎翼翼收好,筹办第二日交由通政司,再由通政司呈递内阁票拟上呈。

明初臣民上奏,一概利用奏本,到永乐年后,设题本和奏本并行轨制。

通政司实在紧挨着翰林院,不过倒是在西长安街,西公生门与长安右门相对,进入巷子后顺次是行人司、后府、太常寺,最后才是通政司。

天子成心要规复建文年号,谢迁、王鏊等人有所发觉,但又不想当出头鸟,以是干脆让沈溪这个无关紧急的翰林修撰出面上奏,连来由都给他找好了……现在要修《大明会典》,本着松散治史的精力,要求弘治天子拨乱归正。

连回到家,也会情不自禁对着那几卷书稿发楞,实在书稿上的内容沈溪早就倒背如流,可还是不敢等闲动笔。

作为一名史官修撰,沈溪把本身定位为汗青的见证者,提出修撰《大明会典》时总结汇编这段汗青的难度,恳请弘治天子拨乱归正,正视这段汗青。

本来在一干翰林中,最有资格升任侍读、侍讲的,是除了沈溪外的别的两名史官修撰朱希周和王瓒,因为从官品上来讲,翰林院中史官修撰的从六品最靠近侍读和侍讲的正六品,而朱希周在史官修撰任上已经做满三年,且一向未被调出翰林院,看来上头是筹办让其留在翰林院中升迁。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