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西路奇兵[第1页/共2页]

坐在公案后,赵匡胤顺手翻阅着各地呈上来的公文,特别是南征雄师,要求增调一批兵器与被服的事情,不得不上心。

见赵匡胤这副模样,刘旸面上闪过一抹游移。这么些年来,赵匡胤对他这个太子,还是很恭敬的,也多有辅弼之处。略加考虑,刘旸还是决定提示一番:“荣公,此事,还当按照朝廷成法,不成擅加干与啊!”

闻之,刘旸点头,笑应道:“荣公既然已有所决定,自无不当,可照此办理!”

闻言,赵匡胤感喟一声,也把话说开了:“不瞒殿下,臣也愤怒此子妄为,冒犯国法,恨不能执刑。但是,毕竟是子侄,若坐视其赴死,臣心不忍。”

刘旸只是点点头,却没更多的反应了。见状,赵匡胤问道:“殿下是否有其他疑虑?”

听赵匡胤之言,刘旸笑了笑,平和隧道:“王都帅上报,说大理国大族董氏投降朝廷,情愿引居中联络,引雄师安定不臣。这董氏,乃是段思平当初起兵后的首要支撑者,厥后曾一度把持大理国政,参与废立,固然现在已然式微,为高、杨等氏族代替,但仍旧有必然影响力。

赵匡胤一下子回过了神,刘旸的身影已然映入视线,赶快起家施礼。刘旸揭示着他的风采,毫无造作,只是天然地回应,比起刘天子本性的强势光鲜,太子的中庸,明显还是更臣下们放得开些。

这话,让赵匡胤心头一紧,一下子就遐想到了刘天子那边。拧着眉,思吟多少,当真地看着刘旸:“殿下,莫非我那侄儿,就一点活命的但愿都没有吗?”

赵匡胤苦笑:“这也恰是臣难堪之处啊!韩家三郎固然不肖,但仅剩这一点骨肉......”

谈完此事,赵匡胤看了看刘旸,面上稍显决计肠做出些神采。见状,刘旸问:“荣公何故欲言又止?”

而颠末休整以后,王全斌再度提兵南下,兵向鄯善府,筹办对段氏君臣持续追剿。根基上,鄯善拿下了,那大理国也便能够宣布,完整崩溃了。

刘旸沉默,他并不能给他一个必定的答案,而是说道:“此事,要先看洛阳府如何审断了!”

表情微沉,但面上还是很快规复了安静,他赵匡胤也是经历过大风大浪的,这件事,固然费事,却还不至于让他破防。

翌日凌晨,天还未亮,便披着秋露寒霜进宫,直奔垂拱殿面圣。不过,成果必定让他绝望,面对欢迎的那名通事舍人,赵匡胤严厉隧道:“陛下不在寝宫?”

刘旸抬指,说道:“大理部族林立,相互排挤,不敷为虑,授以土官土职,足可招安之。只是段氏以及那些大族,他们在西南运营多年,盘根错节,秘闻深厚,如若过分放纵,或可得一时之安,难保悠长以后,不为朝廷之患?”

当然,他并没有鲁莽地去西苑追驾,天子这个时候不在,明显不是偶合,必有深意,贸冒然地前去,赵匡胤不为。

赵匡胤这话,已经算是坦诚了。刘旸脑筋里,则记取刘天子的叮咛,想了想,道:“荣公在军中时,治兵甚严,军纪严明,因此士卒心悦臣服,原意跟随死战。现在,子侄犯法,也当知国法森严才是啊!”

赵匡胤的目光中,竟然带着少量的等候。刘旸沉吟了一会儿,心入彀较着,淡定道:“国度自有法度,依律措置,总归是公允的!”

“拜见殿下!”外边传来了属吏恭敬的参拜声。

赵匡胤顺着滑头便往下说:“殿下,韩常两家后辈于昨日惹出的事端,不知您是否听闻?”

看着赵匡胤,刘旸问他:“现在大汉,四海安平,宇内无事,唯有西南,战事未休,朝廷高低也都存眷着。荣公久经疆场,善于戎事,以你之见,西南战事何时能够闭幕?”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