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章 青史留名之宴[第1页/共3页]

李涛见状,接话道:“遵循王朴所呈打算,扩建后的洪泽,可纵百里,横二十余里,为江北一大泽,用以蓄洪、灌溉、养殖、船运,临淮州县百姓,皆可从中惠利,而少水旱之忧!”

“是!”李涛应道,眼神中却闪过一丝非常,天子对王朴的信重,朝野表里,也算少见了。

启事也并不庞大,一者赵匡赞秉承父位,坐镇幽州多年,大权在握,为异姓王之最,也会考虑将来。二者,也是朝廷近两年来的窜改,让其心生疑忌了,虽未明白喊出削藩的标语,但收权的行动,却实实在在地停止着。

幽州那边,确切有些窜改,燕王赵匡赞那边,想来也确是多了些设法,事物向来不是一成稳定,而况于人。

再者,不管公开有多少龃龉、疑忌,这些年来,赵匡赞与燕军,对大汉朝廷而言,还是很有功劳的,这点不成否定。

李涛说道:“古语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为安臣僚之心,孚万民之望,还请陛下慎之!”

见刘承祐有些迷惑,李涛向他解释道:“白水塘北接山阳,西临盱眙界,最早为曹魏所筑,随大业年间枯涸,武周证圣年间修复,开置屯田。按照王朴所奏,是欲从盱眙北淮水之侧的洪泽浦,行拓建工程。”

听李涛这一番描述,刘承祐明显是动心了,略加考虑,即道:“答复王朴,诏允之!奉告他,让他放开手干,此利国利民之举,朝廷没有不支撑的事理。值此灾情,民力不足,正可危中求机,谋建千年之泽,百世之利!”

只是,此番旱情恰在初秋,淮南田亩,多颗粒无收,百姓给养艰巨。自淮南大战以后,处所粉碎严峻,疗养不敷两年,如欲复当年之盛,又要押后一两年了。”

反应过来,刘承祐玩味地看着李涛:“若郊祭以后,灾情不加减缓,反而更加深重,那当如何?岂不是证明朕失德,见弃于六合?”

“陛下贤明!”李涛禀道:“两道官府,皆有作为。王朴征调民壮,于治内,疏浚河道水沟,修复湮废渠塘,大辟旷土,以备屯田。另,王朴奏,欲于楚州境内,重修白水塘。”

“是!陛下贤明!”闻言,李涛大松一口气,赶快应道。

“淮东富庶,水脉发财,交通便当,以两载堆集,朝廷稍作调配,可安度。淮西则不然,还需求朝廷这边,再调和施助,不过淮西之灾情,较于淮东,要轻一些......”

“别的,如此大工,所费之民物力,量也难少,如有困难,朝廷或可援助!”刘承祐说。

传闻说契丹天子耶律璟荒于政事,畋猎喝酒无度,但是有耶律屋质、耶律挞烈等臣帮助,气力也在规复强大中。最首要的是,契丹皇室、贵族们权势的加强,使得耶律阮当政期间所积存的内部冲突,获得了减缓。

见其状,刘承祐笑了,摆摆手,又道:“国度祭奠,自有其事理,朕岂会不知。传诏吧,让礼部、与钦天监筹办一番,择日出郊设祭,为大男人民祈福!”

重心不在北方的时候,刘承祐力求一个稳定,天然不欲搞事,粉碎既有的均衡。观其在西北边事上的态度便可知,连延州事都能容忍,而况于幽州重地。

是故,发觉到朝中有针对燕军的非议不满,刘承祐即以最判定果断的态度,做出措置。身为大汉宰相,李涛算是合格的,纵使不能立即猜透天子的顾虑与心机,刘承祐也信赖他,能够充分履行他的号令。

“王朴奏上言,以淮东之力,足可成绩。只是,向朝廷运送税赋,当有所蠲免!”

“洪泽湖?”刘承祐嘀咕了句,有所恍然。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