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回(倒V)[第1页/共3页]

本来当年南越来犯,今上御驾亲征,恐宫中肇事,便令皇后奥妙往行宫去,太子往江南镇守,募集军粮;三皇子留在京中驻守。三皇子却早在太子身边埋下眼线,常日便暗中在他面前说逼宫自主之事;又道现在京中无君,乃是大好机遇。太子闻之倒也有些蠢蠢欲动,只是尚思君父之恩,不敢冒昧。三皇子见他久久不肯中计,恐放过现在之机,乃一不做二不休,干脆诬太子造反,并偷得其印鉴,捏造证据呈至君前;却不想今上虽为大怒,倒未曾乱了心神,只令将他拿来听候发落,是以令太子身边之人寻机动手,对外诡称其惧罪自刎;又令人弑了皇后同小皇子,只道皇后恐降祸娘家,自行了断,觉得掩人耳目。

三皇子自发得此事做得周到,然“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今上对太子谋反一事心内存疑,太子此人虽脾气暴躁,行事莽撞,却临时不讲,更知皇后虽脾气刚烈,却不至狠心如此,依他昔日性子,若说焚宫,倒也罢了;只是使小皇子一道死亡,倒为可疑。况当日擒拿太子之事,原是不令皇后晓得的,定然有人泄漏风声,令皇后得知太子死讯。是以暗里令亲信去彻查此事,几年下来,也将其间秘辛查出了□□分,不免心灰意冷,却冷眼再瞧之时,大皇子少年便殁了,二皇子便是太子,也被他设想害死;四皇子生性痴顽,五皇子便是皇后之小儿,当日皇后焚宫,小皇子亦死于非命,再无人同他争锋,若当真剪了他去,本身后继无人,朝中不免大乱,故而只得将这些事体一概压在心间。三皇子却羽翼已丰,对他不过面上恭敬,宛然已将本身当作了这储君人选,等不及老贤人来世,便在朝中大肆收拢起人马来。今上观三皇子全无手足之情,早已心冷;及至四皇子出宫分府不到一年便薨逝,明知是他所为,更是对他厌憎到了极处,故而一向未立太子。即虽再无旁人,却也不肯令此人继位;如此自欺欺人罢了。现在见了瑧玉生得有几分像皇后,又深知三皇子性子,倒起了怜才之意,乃想道:“若老三做了天子,依着他性子,天然看着此子不过,好歹寻个法儿保全他才是。”如是又想了一回,不在话下。

至阅卷日,今上亲简之八名读卷官便往内阁去了。贾政于前科钦点为读卷官,现在却要避嫌,故未曾来得。一时几人至堂中坐定,分了卷子,各各翻读。却说那读卷官中有个叫赵鹏海的,与赵鹏宇是堂族兄弟,原是科举出身,现为殿阁大学士,见是满腹经纶、博古通今之人,蝉联数届读卷,更兼行事铁面忘我,多有那追求之人嘲其陈腐。林海当日在京中同他原也有些友情,故瑧玉同薛蜨两个也曾来他府中拜见过。鹏海性子虽端肃,却极是爱才之人,见瑧玉薛蜨两个岁属尚少,却应对敏捷,心下天然欢乐;且并不为薛家是皇商而小觑了薛蜨去,乃将二人都收于门下,行了拜师之仪。只是现在殿试乃是圣上亲身命题,鹏海恐他二人经历尚浅,于这策论上不能,早于前日便劝道:“你二人年纪幼小,能有这般成绩,已是罕见了。圣上倒是侧重精干谙练之人,不若经些世事再考,或可更佳。”二人早知这进士便是功名尽处,不管中得甚么名次,皆不成再考;故也知鹏海美意,然心下已有计算,并未曾听得,乃一意要入场的。及至考前,不过往赵家去了一回,便自行在家,直至收场,便往殿上而来。

本来那二人不是旁人,先前所看之卷恰是薛蜨的,而后那篇却出于瑧玉之手。他二人本有此能,不肯教人说秉公舞弊,乃下意改换笔迹,故鹏海也未曾看出。现在鹏海见了,乃对几人道:“不瞒各位,此二子虽是我弟子,却因年纪尚幼,并未曾多教诲甚么。他二人又下意将笔迹窜改了,故现在方知得。”世人皆知他平日刚正,闻言皆称是,又有人笑道:“当真‘雏凤清于老凤声’了。闻说此二子皆未至弱冠年纪,是这一场中年事最小的;却写出这般斑斓文章来,教别人愧死。”读卷官中也有不晓得的,闻言更甚为惊奇,又看了他二人籍贯,乃笑道:“本来这林瑧玉是林大人的公子。林大人当日便是探花郎,公然父子一脉,皆是高才之人。”如是又议过一阵,及至明日,便将这十篇一并呈将上去。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