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七章 东吴朝议[第1页/共2页]

茶已经成为东吴朱门大姓的平常活动,是以他们这些大臣巴不得蜀锦和蜀茶越多越好,毕竟谁都想要本身的糊口更加舒畅些。

顾雍看去,顿时明白孙权的心机,暗道自家主公还真是个不占便宜就是亏损的本性,因而接着说道:「当然不能诸葛亮一开口我们就如此等闲地承诺,还是得要求他一样拔除交州刺史一职。」

这几年下来季汉的蜀锦、茶叶源源不竭地流入吴境,深受东吴权贵们的爱好。

他对此事没有任何定见,虽说自家需求蜀国的丝锦、茶叶,但蜀国也需求自家的货色,两边互通有无都有好处。

汉吴两国重修盟好以后,刘阐这个益州刺史也未裁撤,仍在鸿沟驻扎察看诸葛亮平南的情势,现在南中已定重归大汉版图,诸葛亮终究能够理直气壮地要求东吴将其撤走,毕竟东吴还留着这个益州刺史,就属于用心膈应人了。

「好了,都坐下吧。」孙权伸手表示免礼,又道:「丞相,此事就交由你办理,薛综帮手。」

薛综是选曹尚书,掌管官吏迁除变更,位卑权重,他闻言从速和顾雍一道领命。

也有人说西蜀庲降都督李恢还领着交州刺史,既然诸葛亮要求裁撤益州刺史,那我们东吴也应当对等要求西蜀撤了交州刺史。

「西蜀所求之事均已议完,众卿都散了吧。」孙权挥手表示散朝。

每次孙权与刘禅或者诸葛亮的手札,都会先收罗陆逊定见,发给蜀汉的文书,也会先给他看,有不对之处,就让他自行点窜,用玺后直接收回。

第一件事算是定了下来,孙权又接着说道:「诸葛亮在国书中还提到要在两国鸿沟开设榷场,众卿觉得如何?」

刘阐是刘璋之子,当初南中兵变以后孙权特地任命他为益州刺史驻守在益州、交州的交界处,以引诱叛军。

说罢,又道:「刘阐乃刘璋之子,此次远出交益鸿沟虽无高文为,但仍有功绩,等他返来以后,还是得给他个合适的官职,免得有人说孤鸟尽弓藏。」

「至尊,臣觉得在当前南中宁定、两国盟好的局势下,撤回刘阐也是无妨,毕竟他再呆在鸿沟上也毫无感化,还不如给诸葛亮一个面子,以示我东吴的诚意。」顾雍拱手答道。

当前东吴官职多承汉制,但又连络实际有着本身的特性,多年下来逐步构成以丞相、中书、尚书三种职官为主的权力中枢。

客岁孙邵病逝以后顾雍才接任丞相,固然为相光阴较短,但他本来就任职九卿之首的太常,身份清贵,何况又是吴郡大族出身,在江东人居多的朝堂上素有声望,故而他只悄悄一咳,群臣立即就温馨下来。

见麾下两大重臣都是一个意义,孙权终究拿定主张,当即命令:「也罢,就如卿等所言,裁撤益州刺史一职,召刘阐回都。」

要说孙权这小我喜好猜忌是有的,但激烈发作出来首要还是在他在朝前期。现在的孙权勇于放权、勇于信赖,充分表现出他作为贤明君主的一面。

这但是功德啊,群臣几近都无贰言,纷繁表示附和,只要少数人对蜀国上风的贸易职位感到担忧,只是这些微小的反对声很快就淹没在别人大声喝彩的海潮中。

孙权闻言这才展颜一笑,不过当前东吴朝堂上他最倚重的并非丞相顾雍而是辅国将军陆逊。

诸臣各有事理,孙权一时踌躇不决,遂看向丞相顾雍。

君臣间相互信赖到如此程度,固然比不上刘备诸葛亮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的千秋典范,但还是史上少有的,远不是后代赵构之流所能比拟的。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