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六十二章 靖边城主[第2页/共3页]

“哦?另有此事?快请他出去。”

见这邓恒,不但是汉人,且是朝廷官员以后,家世又感受非常奥秘,高岳不知不觉竟来了兴趣,点点头道:“我与杨将军想的一样。冒昧问句,你家祖上,是何名讳?”

邓恒很天然的道:“据先父说,小民祖父名邓朗,高祖父的名讳,叫做邓艾。”

杨韬与这邓恒,也不过是萍水相逢,因其斩杀了杨次,故而有所结识,但对他的出身以及为甚么会有主动来拜见高岳的志愿,一概不知,以是当下也仿佛在听书般出神,忍不住插话道:“令尊怕是有甚么难言之隐罢。”

高岳打眼去瞧,见此人最多三十岁摆布的模样,蓄着短须,皮肤乌黑四肢结实,倒也是一条边幅威武的大汉。

俄然又想起,后赵末期,国度大乱,四周楚歌。而长于领兵的征东将军邓恒,在蓟城以年老之身,几近用一己之力,对抗所向无敌正如日中天的前燕帝国,英勇恐惧。不晓得可就是面前这个邓恒,只是单看春秋,绝对对得上号。

“虽处胡地,但小民恰是汉人。幼时随先父从陇地北迁,来到了靖边城。小民家中有故旧家兵百多人侍从护持,且先父为人热忱忘我,以是我家在靖边也就定居下来。渐渐的,周遭百多里内的群众,常日有个大事小情争论殴斗之类,常常都来找先父主持公道,我家也就被世人推做了管事。”

为人热忱公道是一方面,但是如果没有倔强的气力相辅,那里能够在粗暴彪悍的边塞之地,还做到一方首级!又传闻此人家中竟然另有故旧亲兵,以是明显不是布衣百姓出身,且又是从中原北迁的汉人,那么,多数是曾经的官宦以后,也未可知。高岳哦了一声,又问道:“既然如此,邓城主的先人,想必应是朝廷的官员吧。”

杨韬不坐,执意要站着回话。他恭敬的再拜,便回身向着大门外一声号召,立时便有他的亲兵,端了个木盒出去,躬着身献给了高岳。翻开一看,恰是杨次的头颅。

正思惟间,跟着传令声高唱,有一人从外大步而入,来至堂间站定,躬身见礼道:“边塞粗暴小民,拜见大将军。”

作为武将,对古时的历代名将名帅,便有一种格外的景仰追思,恨不能劈面瞻仰风采。邓艾大名,不要说高岳,在后代,便是浅显百姓,也多有耳熟能详的。其人文武全才,上马整军上马治民,皆是成绩斐然。别的不说,作为曹魏期间的杰出统帅,他一马抢先,智勇兼施,最后得以攻灭蜀汉,独享灭国之功。

但在晋朝,处于塞北的靖边城,所处的南河套乃至全部河套地区,都是处于朝廷边境范围以外的荒寒之地,固然土质肥饶且水草丰美,但中心当局在大一统的强大期间,都偶然去伶仃开辟并建立各级当局机构来统领,任其“孤城眺望玉门关。”到了西晋末,朝廷本身难保则设州置郡更是谈不上了。以是,包含靖边在内全部河套,都成了塞北胡族的游牧之地,此中尤以铁弗匈奴报酬甚。在广袤的河套地区,各处大小族群、中原遗民等胡汉混居,垂垂结成一个个部落或城邦,自治自理,自生自灭。

高岳非常惊奇。不过听闻是靖边城,他倒也比较体味。五胡十六国前期,塞北铁弗匈奴人赫连勃勃,建立夏国,一度称雄西北,他曾大兴土木修建新城作为都城,号为统万城,其地便是处在靖边一带。比及北魏灭夏,将此地改称为了夏州。厥后在宋朝时,朝廷亲信之患的西夏国,也就是起始于夏州。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