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然,新入行的徽商吴绍浣误将龙泉窑梅瓶插了支垂丝海棠,席间顷刻沉寂。老儒厉鹗捋须点头:"《瓶史》有云,春梅冬菊各该当时。三月插海棠,是要咒主家'春意早谢'么?"吴绍浣盗汗涔涔,若非汪廷璋用"定窑孩儿枕"托住他奉上的建盏,这愣头青怕是要就义半世商路。
康熙年间,紫砂大师时大彬曾为盐商制过一套"阴阳对壶"。看似浅显的茄段壶,内壁竟暗刻《心经》;素面朝天的莲子壶,盖钮旋开倒是微型罗盘。某日雅集,主家将十二把同款朱泥壶混置案上,宣称:"寻得'子母壶'者,可入盐引三分利。"
茶烟袅处构造现,半片瓷胎鉴短长"
莫道茶烟无剑影,一壶煮尽古今棋"
一席话说得仿品仆人面红耳赤。本来这"蚯蚓走泥纹"的走向大有讲究:真品纹路必合"天三地四"之数,仿品则多横七竖八。晚清保藏家赵汝珍在《古玩指南》中揭秘:某盐商为摸索合作火伴,特在茶席摆件中混入半真半假的器物,观其可否看破,便知对方秘闻深浅。
3、茶阵布成锁朱门
《茶经》有载:"其水,用山川上,江水中,井水下。"这用水之道,在盐商雅集合常被引申为"识人三品":能辨水者可为友,能烹茶者堪为谋,能破局者方成盟。
2、瓷纹深处辨亲疏
"冰纹蟹爪皆成谜,雨过天青自有期。
浙商胡雪岩先祖胡宏礼,轻叩壶身闻声辨器,忽将两壶相叠——壶底暗榫竟严丝合缝。他朗声笑道:"《周易》云'一阴一阳之谓道',这阴阳双壶,不恰是太极两仪?"今后"听音辨壶"成为盐商必修课,正如《阳羡茗壶系》所言:"壶中乾坤大,匠心日月长。"
1、茶烟起处定乾坤
文震亨《长物志》道:"茶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此等品鉴之语,实为圈层通关文牒。
4、破局当如大彬壶
乾隆三十八年春,扬州盐商汪廷璋的"小小巧山馆"内,一场雅集正暗潮涌动。八位客人围坐在花梨木茶案旁,目光却都盯着案中心的霁蓝釉茶壶——壶嘴微微右偏,壶柄三枚鎏金螭龙纹,恰是《长物志》中记录的"右尊左卑"制式。
他不慌不忙取下腰间的竹节形茶针,悄悄点在那无节竹纹上:"郑板桥诗云'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这竹虽无节,根底倒是踏实。"说着将茶针插入壶盖气孔——竹节卡住孔洞的顷刻,壶嘴竟主动转向东方。世人恍然大悟:此乃"紫砂构造壶",非深谙茶道者不能破解。
喜好堪破三千世相请大师保藏:堪破三千世相小说网更新速率全网最快。
正如袁枚在《随园食单》中戏言:"美食不如美器,然美器之妙,在藏而不露。"某徽商为进文坛,特将茶船雕成残碑状,上刻半句"寒食东风御柳斜",引得文人争相补全下句,反倒忘了讲求他的出身。
"雨过天青盏未凉,梅瓶插柳示萧墙。
陆龟蒙《秘色越器》云:"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这"千峰翠色"四字,恰是品鉴秘色瓷的入门口诀。
1. 纹样三叠读:观其形(团体制式),察其纹(装潢图案),悟其意(文明隐喻)。
2. 茶器五问诀:问源流(何时何地制)、问工艺(胎釉火候)、问典故(相干轶事)、问忌讳(利用端方)、问变通(破局之法)。
"这雨过天青盏,倒是合了宋徽宗'青如天、明如镜'的讲究。"首坐的程晋芳轻叩茶托,盏底"宣和年制"的款识在阳光下泛着幽蓝。盐商马曰琯闻言一笑,将茶匙斜搭在青花缠枝莲纹的茶荷上——这行动暗合茶道中的"莲舟问渡",是向主家示好的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