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彦明何不静观其变。”贾诩先卖了个关子:“事不宜迟。速投帖黄门令,约来汤馆相见。”

“少令。”

“所谓‘远水不解近渴’。倭国与三韩,隔海相望。”贾诩以指蘸酒,寥寥数笔,在漆案上绘成简图:“若取十万韩人,运去倭国,当解邪马台灭国之危。”

‘回禀大王,虽没法与上邦贵女比拟。然,生性温婉……”狂喜之间,梯秀竟一时词穷。

“所求多少?”左丰快语一问。

“此,恰是我主所虑也。”贾诩通俗一笑。

“然也。”

洛阳小市,金水汤馆,二楼雅座。

“然也。”贾诩亦面露难色:“蓟国多大泽。通渠圩田,筑城造屋,皆需人手。自顾尚且不暇,如何能再遣十万青壮,去为倭人布种。”

一向杜口不言的蓟都尹娄圭,这才笑问:“主公欲‘假道灭虢’乎。”

梯秀答曰:“自当一换一也。”

“右丞何故发笑?”阎行问道。

心念至此,一时髦趣全无。

“如何二合为一。”阎行又问。

“嘶――”黄门令不由得倒吸一口冷气:“倭国剩女,竟如此之多!”

“回大王,下臣本受命出使三韩,相商‘易口’。不料海船颠覆,九死平生。展转滞留平波水砦……”邪马台国使梯秀,将这段经历娓娓道来。

黄门令左丰,星夜前来。

贾诩亦笑:“只是,所求甚多……”

“此去非灭人国,乃为行汉化也。”刘备笑道。

“(邪马台)国多女子,大人皆有四五妻,其他或两或三。女人不淫不妒(请重视)。又俗不盗窃,少争讼。犯法者没其老婆,重者灭其门族。”

“十万青壮。”

见二位国相皆目露深意。刘备焉能不知:“不过五万男丁,易耳。”

“一前一后,二事合一,乃天作之合也。”贾诩笑答。

“口说无凭。”右相耿雍笑着打断:“贵使可否引上殿来,劈面一观?”

“嘿嘿嘿……”黄门令眉飞色舞:“天下竟另有此等奇事。”

“喏。”阎行领命而去。

“右丞。”

“不知贵国,现有多少口?”刘备笑问。

“贵国剩女多少?”蓟王温暖一笑。

“本来如此。”刘备悄悄点头。倒也奇了。本觉得邪马台国所求,必是赋税器物,不料竟为仆从贸易。话说,不管倭国还是“韩国”,皆还处于仆从制部落期间吧。

“国相有所不知。”梯秀言道:“鄙国战乱不休数十载。青壮多折于疆场。国中女子浩繁,无从婚配。为悠长计,女主故命我出使三韩。与韩王相商。”

话说,少令何故冲动?

“与三韩‘互易生口’。”梯秀答道。

正如丝路沿线,那些貌美如花的胡姬。从小到大,耳边最常听闻的一句话便是:“以你之面貌,不该屈身此地,应东去汉。”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