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 王莽恭谦未篡时(三)[第1页/共3页]

皇后见乾隆神采霁和,遂笑道:“从北京到承德,皇上还没访问过儿子们,今儿一见就劈雷火闪一顿发作!这会子您已经平气,我还要劝您一句,您见臣子们比先帝耐烦很多。虽说是严父,自家身子骨儿不是更当紧?——把个小孩子都吓哭了。”

乾隆一脑门子游园心机,给尤明堂搅得干清干净。

“起来吧!”乾隆含笑点头,用扇子虚点一下,问道:“你们又在开纸牌了——你们主子娘娘呢?汪氏,你是掌厨的,皇后天进了多少膳?”汪氏随众起家,蹲了双福儿回道:“主子娘娘今儿特欢畅,进了两块春卷儿,一碗粳米粥,进得香,说奴婢的小菜拌得好呢!进过膳,又说闷,要查考阿哥们功课,将阿哥们叫了出去——您听,这是在教他们说国语呢!”

“哦,竟是五叔搞出来的贡品吗?臣妾还真想尝尝。”富察氏笑着说道。

“黍呢?”

乾隆点了点头,问阿哥们,“这阵子朕忙,查考功课都没来得及。张照老了,你们移到宗学读书,传闻永璜还学会了唱青衣,永琏学铜锤?你们可真出息了!朕在你们这年龄,一天要练两个时候工夫,平常侍卫都不是朕的敌手,还要读誊写字四个时候,哪有玩的辰光?细心着,明儿朕叫侍卫们和你们过招儿,当众出丑!”

“八旗福寿膏啊?”乾隆想了想,反应过来,“那是老五此次带返来的贡品。这事情说来话长,不过这八旗福寿膏确切是个好东西。”

有清一代对上这类邀名买直,犯颜进谏的老臣,实在有很多种对于的体例——毕竟这天下人都是天子的主子,说错一个字就能开一场笔墨狱。至于所谓的史笔的确是笑话,做史官的都是包衣,朝廷还动不动禁书毁书,到了四库全书的时候那才叫一个颠峰。

“心疼如何念?”

“回皇阿玛,布达是饭。”

“……”

“……”

乾隆随驾的后妃都住在这一个院子里,东厢住着静妃陈佳氏(陈静颜)、淳妃汪氏,北边正殿挂着“静云幽深”的匾额,是皇后起居的正殿。西厢一溜也有十几间,住着贵妃那拉氏和钮祜禄氏。

皇后忙替他们圆场,说道:“阿哥们还是好的,跟着寺人管着,每日应时上学,现在四书都能背了。唱青衣的是十六叔家小三儿,唱铜锤的是他五叔(弘昼)家老迈。下人也有‘老三老四’叫的,就混了。宗学那边他五叔管着,一贯是不如何严,龙生九种,甚么乌龟鳖鼋的也就有了。回京我天然请旨摒挡,三服以内的宗亲哥儿们,还是扎踏实实寻个好徒弟,进毓庆宫读书。不的端庄籍没读上,倒沾惹一身花花公子味儿,那可如何好?”

……

皇后见乾隆兀自气得挥扇不止,温声说道:“皇上您这又何必,孩子们还小,也给他们个学习的时候才是。本来也是,现在满人另有几个会说国语的?当年鄂尔泰是讲得最好的,他的三个小子连‘按班’(部院大臣)是甚么,一问就懵懂了,他也气得发昏。实在要问四书五经,还是晓得的很多。外头那些落魄旗人,谁还学国语呢?再说了,两个贵主儿都在跟前,也要给儿子们存些面子……”

说着从袖中取出一叠纸,道:“这是西洋、东洋各国的,另有老五下江南带返来的奇怪物件、蒙古王爷们的贡单汇总儿。你瞧瞧,有可意的或者赏人要用的留下些,余下的除了赏人的都要入库,入库了再往外调,就费事了,又要记档,招人眼目。”说罢将纸递给皇后。富察氏看时,只见上面写着:

好轻易才劝得乾隆消了气,叹道:“唉……朕还不是为他们好?他们这个阿哥当得太舒畅了,当年朕跟圣祖爷,才六岁,每天四更就起来,不但学国语还要学蒙语!学不会不能进早点!现在这是如何了,斗鸡喽啰、串胡同、会朋友,真和官方说的,一代不如一代了……这是我们大清的祖训。奉告他们,一年以内学会满语,能用国语写策论,不然,朕连贝勒也不封他们!”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