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八章 孔子与子孙封号和绰号[第2页/共3页]

文圣尼父”。“文圣”是尊号,“尼父”是敬称——孔子字仲尼,故称。

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元):“文宣王”。“文宣”为谥号,“王”是爵位。此“王”并非后代的贵爵的王,而是周天子“武王”“成王”的“王”。

唐高宗乾封元年(公元666年):“太师”。“太师”为官位,西周置,为辅弼国君之臣,历代相因,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多为重臣加衔﹐作为最高荣典以示恩宠,并无实职。

此时,南北宗的衍圣公均被夺职,十余年后,元成宗元贞元年(公元1295年)因孔之全宗子孔治权奉祀事三十余年而奉诏袭封衍圣公。结束了长达一百多年的双宗并立。元仁宗延祐二年(公元1315年),孔氏族人又上书天子,说孔治之子孔思诚是庶支。仁宗天子派大臣元明善调查,并亲取孔氏族谱查考,肯定宗子担当人应当是孔思晦。孔思晦和孔思诚均为四十五代孔宗愿三子孔若愚的七世孙,孔思晦是四十九代孙孔拂宗子孔元孝的嫡长孙,孔思诚是孔拂次子孔元用的嫡长孙,是以,元仁宗于延祐三年(公元1316年)免除孔思诚而以孔思晦袭封衍圣公,并授阶为中议大夫,列正四品。

清世宗雍正期间,雍正天子册封孔子为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

明世宗嘉靖九年(1530年):“至圣先师”。

孔子,名丘,字仲尼。排行第二,以是有叫孔老二的。孔老二的称呼发源起至于西晋亡国以后,五胡乱华期间,当时居住在关中和大漠的胡族篡夺汉人江山以后,对于中原儒学非常鄙弃,只认刀枪,不认学术,占有长安洛阳以后,大肆破坏汉朝期间留下的孔庙,孔子雕像。以是孔老二的外号就开端叫起来了。

衍圣公因得益于先祖孔子光荣,成为中国汗青上耐久不衰、世代腾黄、职位显赫的特别公爵,与朝廷相互依偎,成绩孔府的天下第一家,在中国乃至天下上也是叹为观止。

汉平帝元始元年(公元元年):“褒成宣尼公”。这是孔子的第一个封号,“褒成”是国名,“宣尼”是谥号,“公”是爵位。孔子的后嗣是以也被封为“褒成侯”。

西夏仁宗三年(公元1146年):“文宣帝”。据《宋史·夏国传》和《西夏书事》记录:西夏仁宗三年(公元1146年)三月,西夏仁宗公布诏令:“尊孔子为文宣帝,令州郡悉立庙祀,殿庭宏敞,并如帝制”——西夏王国赐与孔子以天子的名分,与西夏天子不异规格的庙、殿、天井。这一封号是孔子历朝封号中,级别最高的。

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玄圣文宣王”。“玄圣”是指有治天之德而不居其位的人,《后汉书》起首以此称孔子。

北周静帝大象二年(公元580年):“邹国公”。“邹”是国名,“公”是爵位。

衍圣公明清期间为正一品官阶,列为文官之首,享有较大的特权,其居住的衍圣公(今孔府),是天下仅次于明清皇宫的最大府第。曲阜孔氏家属受历代帝王追封赐礼,谱系井然,世受册封。曲阜孔氏世袭“衍圣公”爵位累计八百八十年。

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至圣文宣王”。汉朝史学家司马迁起首以“至圣”尊称孔子。

唐太宗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先圣”。“先师”“先圣”都是尊称。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