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三十二章“精炮灭明”[第1页/共2页]

前些年的时候,鞑子只是逼迫朝鲜成为清朝的属国,称臣进贡,但现在这类环境,鞑子底子是想要将朝鲜亡国,并且,如果没有大兴军的救兵的话,鞑子攻破汉城,灭亡朝鲜已经是必定的事情。

南明灭亡以后,朝鲜仍然利用“崇祯”年号两百多年。从这一点便能够看出,当时的朝鲜人对大明白实是有豪情的。

李元利决定访问朝鲜使臣,因为在昨日,权正道跪泣于午门以后,通过礼部上了一份国书,宣称朝鲜已经危在朝夕,如果大兴军不声援的话,朝鲜很有能够熬不过三个月。

朝鲜使臣不能再等下去了,权正道和副使金自光商讨过后,决定上书新朝,要求内附。

这些都是究竟,不容置疑。一想到仁祖李倧着青衣出城投降,在三田渡向黄太吉行三跪九叩之礼,然后改换穿黄太吉所赐的貂裘叩首谢恩的景象,再想想崇祯帝他杀就义的事情,权正道等人也是惭愧得无地自容。

“东虏鞑子以兵器相逼,若不从者立斩,我军士实为无法!即便如此,我军将士也感念大明厚恩,炮手炮不入铅,炮发而不伤人,因之受鞑子殛毙者数十……”

既然国度已经不成能再保存,那他们为甚么不挑选内附?在以“小中华”自居的朝鲜民气里,将朝鲜归入中原汉人政权治下,实在是最好的归宿。

有这两个启事在,大兴军底子不成能出兵救济朝鲜,但鞑子在朝鲜烧杀掳掠……百姓何辜啊?

“外臣略知一二!”权正道垂手恭声应道。

三千多年前,武王伐纣牧野之战以后,纣王的叔叔箕子不肯接管武王的封地,带领六千“商”国百姓迁往辽东立国,史称箕子朝鲜。

权正道此言非虚,后代朝鲜史料也有这方面的记录。朝鲜军民百姓感念大明恩德,不欲与大明为敌,何如技不如人,被鞑子强行押上疆场,但因兵力太少且士卒悲观避战,有的干脆不加炮子放空炮,在松锦之战中根基没有阐扬甚么感化。

朝鲜使臣没有获得李淏的受权擅自作出这个决定,实在也是火烧眉毛,迫不得已!

九百年后,汉燕王卢绾叛汉后逃至匈奴,其部将燕国将军卫满(姬姓卫氏,卫国宗室后嗣)率千余人进入朝鲜,并成为箕子朝鲜的宫相。卫满于公元前一九四年在平壤一带建立政权,颠覆了箕子朝鲜,史称“卫氏朝鲜”。

礼毕,李元利不待权正道开口,便先说道:“贵使来到京师已逾三月不足,想必也晓得此中启事!”

而另一个启事权正道等人也看了出来,汉王殿下是想让驱虎吞狼,让鞑子将李氏朝鲜覆亡以后再出兵,换句话说,汉王殿下这是要郡县朝鲜。

既然朝鲜使臣已经上表要求内附,李元利也不再遮讳饰掩,直接将事情摊明来讲。

李元利还要再数落下去,哪知权正道听到此处,却“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呼道:“殿下,冤枉……小邦实有苦处!”

用内阁首辅刘体纯的说法,大兴军没有出兵攻打朝鲜,已经是看在两国数百年来的渊源以及同根同源的面子上了。

这当然没有获得孝宗大王的受权,但事急从权,何况他们两人一个是朝鲜“议当局”的“领议政”,一个是礼曹判书,在朝鲜海内也是具有极大名誉的实权人物,做出如许的决定也不奇特。

东虏入主中原,逼迫汉人剃发换衣,“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并且也曾经向朝鲜下过一样的号令,但朝鲜军民百姓以为衣冠发饰都是中华礼节的意味而拒不从命。

“朝鲜与我中华,书同文,礼同制,同根同源,数百年来名为藩属,实则兄弟之国!当年壬辰倭乱,大明以倾国之力救济,方保得朝鲜无虞,过后也未挟恩图报,可见两国之间密意厚谊!”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