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三十九章世子李棩[第1页/共2页]

“是的,王上!”跪伏于地的权正道终究抬开端来。

“王上,臣实在是心中有愧!”跪了这么久,权正道也感觉膝盖发痛,他回声站了起来,又对李淏作揖道。

“王上,钦使还在仁政门外等待,是否请他出去宣读汉王诏令?”

世子李棩(yuān)本年还未满十七,也是不能担负重担。此时撤藩,对他来讲何尝不是一种摆脱。

“这不怪你……局势所趋,局势所趋啊!”

“本来如此!”李淏看着跪在正面的权正道,内心又叹了口气,“权卿,起来吧!千里远行,你也辛苦了。”

“汉王殿下言:朝鲜与中国同根同源,朝鲜军民百姓皆吾赤子,不成坐视不睬!然朝鲜民贫国弱,藩国之制不能保得朝鲜无忧,若不将朝鲜收归治下,壬辰倭乱、丙子胡乱、六使诘问诸事或会重演!”

李盖道:“非是我二人故作姿势,实是朝廷有严令在先,哪怕是情面来往,超越十两银子也要算作贿赂纳贿,本使与吴将军千万不敢以身试法!”

李淏正要令内侍寺人去摆香案,权正道却道:“王上,汉王殿下说了,他还未曾即位,这道诏令不是圣旨,不必摆香案,只膜拜接诏便可。”

李淏闻言面色一紧,随即又放松下来。

“汉王殿下已经诏告天下,本年蒲月就要行禅位大典,到时汉王便是名正言顺的中国天子。大兴军起于草泽不假,但和大明一脉相承却也是真!”

“我朝三百年来,伏侍大明,其情其义,固不暇言。而神宗天子再造之恩,自斥地以来,亦未闻于载籍者。宣祖大王所谓义则君臣,恩犹父子,实是朴拙痛切语也!”

“至于搬家燕京之事,李侯爷大可不必忧愁。汉王殿下已在京中繁华之地为侯爷备好五进大宅,只门头匾额未曾誊写。若此番侯爷立下功绩,那就要挂上‘国公府’的匾额了!”

“传授的是雷电之力和化合之术两门功课。传闻殿下讲课之日,讲经堂前学子云集,连很多学术大师都去听课。”

“汉王殿下念及王上不忘大明,屡思北伐,故此只降王为侯,搬家中原。若王上能上书朝廷自请削藩,且公布诏令诏示朝鲜军民,则可进国公之爵,子孙后代仍可享繁华繁华!”

诸事办好,李淏收好诏令,又令人端来两盘金银珠宝,对李盖和吴子正道:“两位将军为朝鲜之事驰驱,些许情意,还请两位将军笑纳!”

二人天然坚辞不受,李淏劝道:“小王……小侯此番迁往燕京,今后还要请二位将军多多看顾,些许薄礼,实在是不成敬意,两位将军千万不要嫌弃!”

“汉王殿下所授何业?”

李盖口中说的“功绩”李淏天然明白,不过就是权正道刚才说的上表要求撤藩和命令让朝鲜群臣共同大兴军在朝鲜推行郡县制罢了,这对于已经想开了的李淏来讲,完整没有甚么题目。

李盖和吴子正都看出了他的忧愁,但他们都没有说甚么,反倒是权正道在一旁道:“汉王殿下乃是建国明主,胸怀四海,且朝廷自有法度,就连汉王殿下也不能等闲变动,侯爷但存候心好了!”

权正道听得李淏口出“权卿”二字,便知王上已经允了此事,他长出了一口气,回道:“王上有所不知!东虏入关以后,大肆搏斗大明太祖子孙,四年前孙可望逼疯永历帝后,大明皇室已经后继无人,再加上明室式微,局势所趋之下,王太后便决定禅位于汉王。”

更何况大兴军兵强马壮,在朝鲜耀武扬威、攻城掠地的东虏鞑子都要望风而逃,汉王李来亨挟击灭东虏、一统中原之威势,朝鲜又如何能挡?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