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然马匹口中都衔了东西,四蹄也包了麻布,又是小跑进步,但行动小队的二十二匹马一齐奔驰,在夜深人静时仍模糊如闷雷滚地。间隔眉州城另有三里地时,俞三便号令上马步行。欧阳轩对此次行动的要求是,尽量不要动武,并且要制造线索将思疑引向蒙前人。固然俞兴父子不义,但轰隆军不能不仁,要尽量制止和嘉定军产生抵触。不然对抗蒙大业有百害而无一利。不到万不得已,欧阳轩毫不会做这类“仇者痛亲者恨”之事。为此他动用了暗藏在眉州城中的“火狐”。

深夜的北风中,几艘船悄声无息地停到了岸边。这里地处眉州城上游十里地,周遭几里并无火食。船高低了一小队蒙时装束的兵士,他们从运输船上牵下了马,装好鞍鞯后便策马往眉州城而去。这支马队并不是蒙军马队,而是由俞三亲身带领的一个班。这俞三最早是鸡冠山中响水寨的寨主,后插手轰隆军成了野战营的一名连长,很有些军功。因为其出身猎人间家,极其善于偷袭、伏击、爆破等特种战法,遵循人尽其才的原则,在此次裁军中被任命为轰隆军内卫旅副旅长兼特种营长。

此次插手救援行动还是特种军队中的精锐。他们扮作了标准的蒙军逻骑,除一人两匹蒙古马外,也身着蒙古皮袍和皮甲,设备着弯刀和骑弓,连水囊也是蒙古制式的。轰隆军缉获中,无缺的蒙古马队设备并很多,要设备一个班是绰绰不足。此次为了不透露轰隆军的身份,行动小队并没有照顾火器,故遴选的都是精于骑射和近身搏斗者,行动小队的班长顿珠便是此中的俊彦。

俞三部下的特种营兵士是从全军遴选精锐构成的,采取与战国时吴起练习魏武卒不异的体例停止练习,同时装备了轰隆军最精美的兵器设备。荀子《议兵篇》记录:"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中试则复其户,利其田魏武卒宅。"也就是说,魏武卒身上必须能披上三重甲(表里三层防护服或者就是重甲的别称),手执长戟,腰悬铁利剑,后负犀面大橹,50支弩矢和强弩,同时照顾三天军粮,半天内能持续急行军一百里的兵士,才气够成为武卒。只不过特种营兵士不像魏武卒那样是纯步兵,也要学习骑马,设备的不是长戟而是长矛,强弩也换成了火枪。

行动小队将战马藏在城外二里的小树林中。留了人看管后,俞三便带着人悄悄摸往城墙边。眉州与蒙军占有的彭山城相距只要四十里,守军警戒性极高,只是行动小队前去的城墙,其保卫军官恰是轰隆军的外线。两边对了暗号,便放了绳索将俞三等人拉入城中,并引往关押人质场合而去。初冬时节的深夜,恰是入眠正香之时。行动小队有了城中“火狐”的策应,并没有轰动沿途之人。

俞三带着挽救出来的人质来到藏马的小树林,同业的另有此次眉州城的火狐“内应”。此次行动送蜜酒之人已经透露,而保卫城墙的小军官也会因失责被追责,故在制定计划时便考虑到了要将他们一起带回。至于他们的家人,早在前两日便通过各种借口前去了轰隆军辖区。行动小组是一人两马,另有很多空马,当下便一同策马往彭山城方向而去。临行前,俞三还命两名流兵前去城门处搞出动静,引得城楼处警钟高文羽箭纷繁。被惊醒的眉州守军又点亮火把,看得城下有马队大声高呼蒙语而去。现任教诲营长曾勇从汪德臣部投附轰隆军时,带来的部下中便有精通蒙古语之人。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