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才兼文武,郑平初见孔融[第1页/共2页]

郑平跟郑益的设法是分歧的,对孔融用《嘲鲁儒》来暗讽,看似无礼,实际上更合孔融的脾气。

郑益神采微微一变,暗道要遭。

郑益心中更是一阵哀嚎,吾弟啊,你能不能收敛点啊。

郑玄用心著书立说、传道授业,对孔融的征辟一样不仕。

而这第一眼印象,就令孔融悄悄称奇。

从进城开端郑益就拉住孔融叙话,目标就是想让郑平保持沉默,少跟孔融对答。

但出乎郑益料想,孔融并未起火。

孔融本就善于辞赋之道,又岂会听不出这诗中的讽刺之意?

甚么藏锋内敛,这狂气是一点没改啊!

在郑益和孔融叙话的期间,郑平则是摆布扫视北海城内的军民设施。

一首李白的《嘲鲁儒》,辛辣的笔调,淋漓尽致地描画了冬烘行动迂阔、装腔作势,只会死读经籍、不懂治国之策的形象。

但郑平倒是对孔融和郑益的反应视而不见,羽扇指导,便是千古名句:

这岳丈看半子,一样是越看越对劲。

郑平不是只会吟诗讽刺的酸儒,而是有真才实学的。

“叔治和长绪皆言郑平是当世狂才,但以我观之,其眉宇之间固然有傲气但却无狂气,莫非是这四年的出游,让郑平藏锋内敛了?”

孔融眼尖,看到了正在点头的郑平。

更首要的是,孔融赏识郑平的才华。

毕竟郑平对孔融的评价,让郑益听得心惊,这要当着孔融的面说了,这下聘礼还能持续吗?

如果换個人,估计孔融早就挥袖拜别了,但这诗出自郑平之口,孔融的设法倒是不一样了。

即便是暗讽,这暗讽诗也远胜浅显士人寻章摘句。

下认识的,孔融想到了王脩和孙邵对郑平的评价:胸有丘壑,腹有乾坤,眼有江山,狂才当世,莫与为比。

令孔融头疼的黄巾贼张饶,一个照面就差点被郑平给灭了。

酒刚过三巡。

固然羽扇指的是雅楼上皓首穷经的白发儒生,但郑平倒是说给孔融听的。

孔融哈哈大笑:“秘闻发愤勤王靖难,身边正贫乏显谋贤侄这般有勇略雄气的贤士。待回了府衙,定要再与贤侄把酒言志,共商大事啊!”

但很快,郑平不由悄悄点头。

即便是谏言,那也得讲究体例体例的。

孔融初仕北海相时,遣人密查北海名仕,如郑玄、郑平、王脩、孙邵、邴原、管宁、刘政、太史慈等皆在其列。

郑平将羽扇悄悄一点,正指向道边雅楼上,一头白发侃谈五经的儒生:“鲁叟谈五经,白发死章句。问以经济策,茫如坠烟雾。”

宗宝也很冤。

但郑平倒是对郑益的眼神置若罔闻,直谈笑道:“叔父的北海城,固然很有文气,但却少了武气。”

“秦家丞相府,不重褒衣人。君非叔孙通,与我本殊伦。”

郑平持扇拱手,轻笑而言:“叔父度量宽宏,小侄忸捏。”

“真吾婿也!”

我让你委宛,是让你别说,不是让你暗讽啊!

有这民力和财力,还不如在城楼上增设强弓硬弩,加强御备之力。

又因郑平出游诸州郡四年,孔融向来只闻其名,不见其人。

见郑益赔罪,孔融悄悄点头:“益恩贤侄莫非觉得,秘闻是个气度局促之辈?显谋贤侄文采斐然,即使是司马相如的辞赋,也得黯然失容了。诗有劝谏之意,忠告天然顺耳,又何必赔罪?”

这信使传口信本来就要寻求简朴了然,说太多了信使也记不住啊。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