堆积在帐中的都是定难军中的唐人将校,对杨光远的话俱都感同身受,当下拥戴声四起。
此言一出,顿时引得世人群情纷繁。
“这......”将领们面面相觑,神采都很欠都雅。
“当断不竭反受其乱,为全军将士计,依某看,我等是时候有所行动了。”说这话的是杨光远,他目光中闪动着凌厉之色。
一番话深得众心,将校们争相表示附和。
杨光远持续道,说到最后,目光如电,“眼下雄师败局已定,若不趁此最后机遇,率将士合力杀贼,为大唐社稷立下微末功绩,莫非还等着来日,你我皆被刀斧加身,而亲族亦背负叛国罪名,抱恨地府吗?!”
“夺帅帐,行帅令!不如此,不敷以号令全军!”杨光远果断道。
石重贵黑着脸从将领们中间走过,一屁股坐在将案后,把横刀取下来重重仍在案桌上,“未曾。”
“如是看来,大帅是铁了心要一条道走到黑......眼下情势如此,大帅仍旧刚强己见,我军只怕难逃毁灭了......”说话的人不由长叹一声。
石重贵心如刀绞,五官都纠结到了一处,“事情已经到了必须如此的境地了吗?”
“接管册封”这句话,并非无的放矢,数十年前他们就接管过后梁的册封。
吐蕃、回鹘使者在说出如许的话后,就等着大唐天子降下隆恩,在他们看来这是对两边都好的事——收伏外族为臣,这对大唐天子而言,也是一份莫大的功劳,足以彰显大唐的强大,而大唐天子也会被万民奖饰,留芳青史。
见石重贵掀帐返来,堆积在帐中的将领们当即起家,体贴而满怀等候的扣问:“大帅可纳了少帅之策?”
使者说出如许的话,美满是因为这些光阴以来,他们被大唐禁军打得丧失惨痛,眼看不敌就要败亡了,一方面心折口服,另一方面也是没有体例,以是就想要效仿前人前事,求得一个安然,先走了再说。
......
“大帅不听,某也没有体例。”石重贵垂着脑袋,想到气结处,不由狠狠击节。
“岂止如此,某看灵州城中的李绍城也缓过气了,明日必然率军出城,我军腹背受敌,情势危矣!”
“少帅之策既为良策,大帅不可之,莫非我等便不能自行之?”杨光远语出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