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出兵与否[第1页/共2页]

张公瑾的意义李恪天然清楚,但李恪更清楚李世民命他北上的目标,御史台的弹劾李恪不怕,如果丢了诺真水,他才是铸成大错。

李恪一听李绩所言内心便有了测度,李绩不是拿不得重视,而是李绩不想也不敢拿这个主张。

张公瑾问道:“多数督的意义是?”

可关于诺真水的安排,是否要诛杀首恶,是否要同薛延陀完整撕破脸,李世民并未在圣旨中言明,事关两国,干系严峻,李绩行事一贯谨慎,也不敢擅断。

如果没有李恪这个新任的并州多数督,这个天然是李绩要去头疼的题目,可现在李恪来了,这个心便不必李绩去操,这个干系也不必李绩去担,李绩天然乐得去处李恪叨教。

李世民圣旨所下,是命李绩解定襄城之围,但现在薛延陀雄师已退,定襄城之围已解,李绩已然能够交旨。

李绩贞观元年为并州都督,贞观四年以平突厥之功拜并州多数督,为并州首官,官任一载,而后转为并州多数督府长史,但并州多数督李治却因年幼未曾之官,故而李绩还是实际上的并州首官。

李恪以皇子督边,分歧于平常武臣,朝中不知多少双眼睛在盯着他,这一点张公瑾也很清楚,如果李恪所为逾矩,朝中弹劾李恪的声音不会少。

李绩在并州主政八载,另有何事是他拿不来的主张?

至于李恪所言,搬出了李世民的口谕,倒叫李绩有些退无可退了,李绩如果仍旧杜口不言,便是抗旨,毕竟李绩总不能进京一趟,圣前扣问李世民是否真的同李恪说过这些话吧。

【领红包】现金or点币红包已经发放到你的账户!微信存眷公.众.号【书友大本营】支付!

方才李绩所言统统吹嘘李恪的意义,如果平常少年得了这等名帅的阿谀,恐怕一时飘忽,真就本身做主拿了主张,可李恪多么谨慎,又怎会因李绩的阿谀便忘乎以是,反倒是一句话又将李绩拉了返来。

李恪问道:“但是漂亮率军在诺真水驻守,莫不是欲据诺真水为己有?”

李恪晓得李绩油滑,可李绩身为定襄道行军主管,李恪又怎会让他如愿置身以外。

李绩回道:“漂亮设狼子野心,以往寻机来诺真水围猎也不是一两次了,恐怕正有其意。”

张公瑾担忧道:“如此一来,只怕御史台那边又该多事了。”

李恪笑道:“李总管谦善了,本王离京前,父皇特将本王传至身边,耳提面命,言及本王幼年,做事不免有不到之处,要本王到了河东后凡事不明需多向李总管就教,不成擅断。”

若论军功,论名誉,眼下的李绩仿佛还不能同平灭突厥、名誉如日中天的李靖相提并论,但李恪却很清楚,李靖年老,身子已不比往年安康,待数载后,李靖退下,大唐军便利当以李绩为冠,执天下盟主,无可出其右者。

李恪回道:“不让寸土本就是我大唐军策,此番本王北上,父皇也有交代。本王觉得抢先出兵北上,夺回诺真水,而后去信向父皇禀奏。”

一个自不必说,便是立国首功,百战定唐的天子李世民,别的两个便是名列武庙十哲,以武入相的名帅李靖和李绩。

李绩是李靖的弟子,曾随李靖习兵法,但李绩从李靖身上学到的不但是兵法,另有李靖的办事之道,乃至论及明哲保身之能,李绩恐怕还在李靖之上。

一旁的张公瑾闻言点了点头道:“多数督所言甚是,只是此事干系严峻,多数督是否先向陛下请命,而后出兵。”

李恪明知故问,接着问道:“本王才到北地,又是初领边军,河东军务还多有不熟之处,李总管乃当世名将,镇守并州多年,必有高见,李总管可有策教我?”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