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兵部郎中[第1页/共2页]

李恪所为纵有不当,但逾矩不大,本就在道理当中,朝中将帅,曾如此行事的也不在少数,韦挺久经朝堂,他天然清楚,想要仰仗此事便将李恪扳倒,无异于天方夜谭,故而韦挺也并未对峙。

李世民想着,转头望向了长孙无忌,却发明长孙无忌正双目半阖,老神在在地立于一旁,游离天外,一副事不关己的模样,明显此事同他并无干系,秦昆所言也不是长孙无忌的意义。

疆场军机,瞬息万变,李世民兵马多年,岂会不知这些事理,故而李世民不会因言见怪洪范,也不会降罪李恪。

李世民道:“楚王所为,虽有不当之处,但大敌在前,楚王也是临阵夺机,情有可原,秦郎中所言,是否有些苛责了。”

李世民问道:“韦卿何事禀奏?”

李恪乃李世民爱子,诸子当中又以李恪最贤,风评最好,秦昆直言李恪经历不敷,非是良将,李世民气里能舒坦才是怪事。

秦昆回道:“回陛下的话,楚王殿下先斩后奏,私行出兵北伐在前,私调定襄城两万突厥轻骑,涉漠南军务在后,更有甚者,北伐近月,五万雄师空悬关外,粮草所耗甚巨,竟也无半分动静传回,致我大唐儿郎性命与陛下信重于不顾,确有不当。”

李世民不悦道:“你是兵部郎中,也当知军事,临阵换帅乃是兵家大忌,岂能不知,更何况楚王文武双全,精熟兵法,又岂是不知兵之人,此事容后再议。”

一个秦昆李世民倒是不甚在乎,李世民在乎的是兵部尚书长孙无忌的意义,秦昆所为,如果长孙无忌所指,那便有些费事了。

当初李恪拜并州多数督,因是自扬州多数督任上平调,故而未经廷议,更未知会兵部,直接圣旨走的省台,确有些忽视了兵部权柄的意义。

不过洪范毕竟只是处所梭巡御史,闻风禀奏罢了,实在早在李恪率军北上之时,便已遣使进京同李世民禀奏此事,李世民早已晓得李恪率军北伐之事。

韦挺因其曾为李建成旧党,故而其虽得李世民重用,又和魏王李泰交好,但行事仍旧谨慎,甚少在朝堂之上多言,他为御史大夫一载,此次恐怕还是他第一次在朝会上如此主动。

早在李恪领军北上以后,李世民便曾在政事堂问政,从李恪之议,欲暂与薛延陀言和,册封薛延陀两子为小可汗,分其国力,以待今后。

秦昆道:“陛下,此事事关我大唐北境安危,数万将士性命,岂容骄易。”

韦挺方才退下,兵部郎中秦昆便当即出列,对李世民拜道:“启禀陛下,臣觉得御史台所奏之事虽有小题大做之嫌,但也非全无事理。”

大师好,我们公家.号每天都会发明金、点币红包,只要存眷便能够支付。年底最后一次福利,请大师抓住机遇。公家号[书友大本营]

不过李世民对此事倒也不甚在乎,闻风奏事恰是监察御史之能,李恪所为确是不当,洪范闻得此事,上奏弹劾李恪也在权柄以内。

秦昆回道:“回陛下的话,臣觉得楚王虽曾在扬州统军,但扬州不比河东,楚王初经边战,不免有经历不到之处,恐非良将,臣觉得并州多数督人选当另择老将,以免北境生乱啊。”

洪范官在太原,不在军中,动静不通达,而李恪身为并州多数督,出兵北伐天然不会预前奉告洪范这个戋戋的八品监察御史,故而洪范后知后觉也是有的。

看着李世民的模样,明显是动了怒意,但大唐朝局开通,李世民又甚少因言罪人,有魏征之例在前,秦昆倒也不惧,更何况李恪还确是有过在前。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