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立储之议[第1页/共2页]

论功劳,李泰和李恪是天壤之别,但若论文名,诸皇子中倒是以李泰为最,如果再叫魏征这么搅闹下去,他再乘机进言,李泰也何尝就全无机遇。

殿中的众位大臣大多分作四类,其一是相对中立的,诸如房玄龄、魏征两人;其二是与废太子李承乾交好的,诸如长孙无忌、于志宁、高士廉;其三是和李泰交好的,只有身兼魏王师的礼部尚书王珪。

只是岑文本是李恪的恩师,他一开口便有了些其他的味道,并且岑文本虽为中书侍郎,也在宰辅之列,可论资格、论名誉、论功劳都弱了魏征一头,不免势头不敷。

本日的朝议,岑文本本来是不欲开口的,因为他晓得李世民的心机,余者诸位宰相也都不会硬着头皮和李恪另有李世民作对,本日立李恪为储的朝议大半能顺利通过,但岑文本没想到魏征竟会有这么大的反应,如此禁止。

李世民闻言,点了点头道:“朕欲立储,然储贰之重,系国之安危,正所谓立嫡、立长、立贤、立能,朕之诸位嫡子中以楚王李恪最是贤达,军功卓著,又颇得百姓人望,是为立储之不二之选,众卿觉得如何?”

太极宫,立政殿,天子李世民,尚书摆布仆射房玄龄、杜如晦,侍中魏征,中书侍郎岑文本、于志宁、特进萧瑀、李靖,并司徒长孙无忌,吏部尚书高士廉、礼部尚书王珪十位重臣正在立政殿中端坐,面色凝重。

而就在李恪在灞桥送别李承乾的时候,一场关乎李恪运气,干系李世民诸子运气,乃至是关乎大唐国运的朝议正在立政殿准期而至。

李承乾已废,长孙无忌也盘算了主张暂避李恪锋芒,故而长孙无忌、于志宁两人听了李世民的话也都闷不作声,至于魏王李泰和李恪相差甚多,就是魏王师王珪本身也不知该如何开口去反对李恪,转而保举李泰,故而也杜口不言。

魏征道:“陛下比年挞伐,臣亦觉得不当,况论楚王。我大唐立国之初,本该广修文德,疗摄生息才是,然陛下为求军功,比年挞伐,早已使百姓疲累不堪,陛下如果再择一好战之报酬储,异日为君,我大唐天下百姓又该如何?”

国不成一日无储,李承乾谋反被废太子位已稀有日,现在太子之位空悬,为安朝堂和百官之心,新的太子人选务必早定,而本日的朝议便是为了此事。

殿中局势如此,眼看着若无人贰言,李恪便将介入储君之位,但就在此时,一个看似与这场储位之争无关,料想以外的人俄然开口了。

留一个无用之人的性命去制衡一个对本身的威胁的李泰,李恪又何乐而不为呢?

至于萧瑀,名誉和资格虽足,但过分廉洁,口头上的本领差了些,事已至此,统统以李恪入主东宫为重,就算再多的忌讳,岑文本也不能旁观了。

“因谋逆之罪,承乾已废,本日便当放逐黔州,东宫既废,太子之位不成不定,故而本日朕特传召几位来此,商定此事。”李世民坐在上首正中的主位之上,抢先开口对朝中众卿道。

更加要命的是一旁本来不抱但愿,不欲出列的魏王师王珪仿佛也看到了但愿。

李世民问道:“玄成这是何意?楚王为国出质在先,扬州安民在后,更有北地灭国之功,诸皇子中无可对比者,为何不建立储?诸皇子中又另有谁能同楚王比拟的?”

魏征回道:“楚王行伍出身,少年参军,虽有功劳在身,但却也有穷兵黩武之好,我大唐比年交战,民生已显疲敝,臣觉得陛下当择一文德之主,与民歇息,才是上策。”

但大唐朝堂中尚武的又何止李恪一人,此中便以天子李世民最甚,李世民道:“楚王英果类我,朕甚是喜之,欲立为国储,有何不成。”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