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故纸堆寻踪:水文地理的线索[第1页/共2页]

而下流不远处的“鬼愁湾”,素以水流湍急、地形庞大着称,若沉船在此处遭受不测,船体碎裂后,较轻的木料能够被冲走,而沉重的银箱,则极有能够在水流感化下,被带到下流水流相对陡峭、或者有停滞物禁止的地区沉降、淤积。

那条承载着奥妙的河道,正在等我去摸索。

工夫不负故意人。在一卷标注着“光和二年(公元179年)水患纪略”的残破纸卷上,我找到了一段相对详细的描述:

要从一条奔腾数千年的河道中,找到几年前淹没的宝藏,无异于大海捞针。而那根“针”,或许就藏在县衙那故纸堆积如山、鲜有人问津的图籍库里。

而“水位高至老槐树根三尺”,则为我供应了一个极其贵重的参照物,能够用来预算当年洪峰的大抵高度!

我谨慎翼翼地穿行其间,目光在那些恍惚的标签上搜索着——“舆图”、“水利”、“田亩”、“灾异录”……我需求的是关于颍水本身的信息,特别是三四年前“沉银案”产生时段的记录。

这段笔墨让我精力一振!光和二年,间隔传闻中的“沉银案”(约莫在光和三到四年间)时候非常靠近!

连络蔡琰女人借给我的《颍川杂记》中对“鬼愁湾”水下暗礁和涡流的描述,一个开端的表面在我脑海中构成:

“新月湾”淤积,申明该处水流趋缓,泥沙易于堆积。

“……是岁七月,连日暴雨,颍水暴涨,西岸决堤,淹没良田数百顷。水位之高,竟漫至南岗老槐树根三尺之上……河道为之改易,旧有‘新月湾’渡口为泥沙所淤,几近烧毁……”

走出图籍库时,落日的余晖正透过窗棂洒在充满灰尘的空中上。黄老吏还是坐在那边,仿佛亘古稳定。

我谨慎翼翼地将这几份关头的卷宗摹写下来——黄老吏不答应带走原件,我只能靠影象和速记。

翻开一看,不由有些绝望。记录大多残破不全,绘制的舆图更是粗陋得不幸,只要寥寥几笔勾画出河道的大抵走向和几个首要的地名。

黄老吏眯缝着昏花的老眼,打量了我半天,仿佛在判定我话里的真伪。

我找了个由头——宣称仓曹需求查对沿河几处官田近年来的面积窜改,以调剂赋税基准——这来由听起来合情公道,也恰好落在我这个卖力核算的书佐职责范围内。

线索还是恍惚,但不再是毫无眉目。我仿佛看到了一条埋没在故纸堆中的线索链,它从汗青的记录解缆,指向了那片充满疑云的水域。

“东西都在内里,本身找吧。别弄乱了,也别带走。”他言简意赅地交代了一句,便又坐回他那张吱呀作响的藤椅上,闭目养神去了。

固然只是几段笔墨和一幅粗陋的舆图,但它们倒是我解开“颍水疑云”的第一块基石。

关于水文的记录,更是少得不幸,只要在某些“灾异录”中,会顺带提一句“某年夏,大水,颍水众多,毁田无数”之类。

锁定了“颍水沉银”这个大胆的调查方向后,我深知本身面对的首要困难,便是信息匮乏。

我又在另一卷更早的、绘制于熹闰年间的《颍川郡境舆图》(固然极其大略)上,找到了“新月湾”和“鬼愁湾”的大抵位置标记。

我向他道了谢,怀着一丝等候和忐忑,走进了这间充满了汗青灰尘的库房。光芒暗淡,氛围滞涩。一排排木架上,堆满了捆扎好的竹简和零散的帛书、纸卷,大多蒙着厚厚的灰尘,有的乃至已经朽坏散逸。

终究,他大抵是感觉我这年青人不像是有甚么歪心机,又或许是可贵有人对这些“老古玩”感兴趣,才慢吞吞地从一堆杂物前面挪开身子,翻开了那扇沉重的木门。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