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有从西北跑到越南的,戍守个两三年再回家。

数一数,大历元年诸道派往西北的防秋兵马就有了4.1万人。

北宋,大抵只要这个标准的三分之二。

或许你说,也就一个幽州镇,没其他藩镇了。

也就是说,在营不练习,一天吃2.17斤面,在营练习或出征,一天吃3.25斤面,另有豆豉、酱菜多少。

全部五代,因为戍边“久不受代”,而造反肇事的事情贼多,申明这类行动仍在持续。只不过朝廷节制范围小了,不如之前范围那么大罢了。

插手防秋、防冬的士卒,在构造干系上仍然属于藩镇,藩镇的人为照领,即“本道之粮,又留给老婆。”

别的,到了五代,这类大范围变更的事情还是有。

从这里能够看出,这是一项持续长达上百年的轨制化、耐久化的军事行动,每年都有,年年不竭,年年变更。

大历元年(766年)正月:

为了防秋,一个幽州镇就出动了五千兵,范围小吗?

应诸道每岁皆有防秋兵马,其淮南四千人,浙西三千人,淮西三千人,魏博四千人,昭义二千人,成德三千人,山南东道三千人,荆南二千人,湖南三千人,山南西道二千人,剑南西川三千人,剑南东川三千人,鄂岳一千五百人,宣歙三千人,福建一千五百人。

就兵士每天的营养摄取而言,明<北宋<晚唐≈戚继光新军。

唐懿宗时,高宗敏任桂州卢龙军散兵马使充讨击使——高宗敏带着幽州兵驻防桂州,防备南诏。

我说,书名《晚唐浮生》,你没体味下安史之乱后有一项叫做“防秋”的天下性军事活动么?

唐德宗建中年间,朱泚在长安兵变的本钱是甚么?五千名从幽州来的防秋兵啊!

防冬主如果对于南诏,文宗朝开端由朝廷构造,诸镇参与。

忘了杨行密了吗?他第一年作为淮南镇州兵被派到朔方防秋,还升为队正,“岁满戍还”。

杨行密临行前,颠末军吏的家门,军吏还装好人,问他缺甚么。

别看不起藩镇盘据啊,人家的当局职能并未完整落空,还是无能事的。都前期了,另有光复越南、河陇旧地的事情。

安史之乱后,唐廷如许搞了上百年,诸道兵最远的有从福建跑到西北,一年中大部分时候在赶路,防一个春季就回家,然后周而复始。

这个质料比较少,但仍然能够通过点滴记录从侧面一窥。

明朝比北宋还少。

或许另有人说,也就德宗朝,其他时候没有。

以是,外出戍边的兵士能够拿到三倍人为,“凡出境一人,兼三人之粮。”

行密奋然曰:“惟少公头尔!”即斩其首,携之而出。

这……桀骜不驯的河北三镇都派兵了,其他藩镇能不出人吗?

或许另有人说,也就这一项行动了。不美意义,防秋以外,另有防冬。

对比下明朝前期兵士的状况,财务那么吃力,外出戍守有三倍人为吗?

“诸道行营出其境者,粮料皆仰给度支,谓之食出界粮。”

借调给朝廷后,朝廷也发人为,并且还是双倍人为,“每出境者,加给酒肉。”

防秋、防冬都是唐廷构造的轨制化军事变更、驻防体系,在边疆有牢固营房、戍所,各镇按期派出兵马轮换。到达火线的诸镇兵归一个临时行营率领,朝廷调拨赋税,同一供应:

“每出境者,加给酒肉;本道之粮,又留给老婆。凡出境一人,兼三人之粮。由是将士利之。”

最后再加一段:书里之前写过,中晚唐藩镇兵士在营不练习时,一天吃两顿,每顿2个胡饼,在营练习或出征,一天吃三顿,每顿2个胡饼。单个胡饼用面半升,一天吃2或3升面。唐朝一斛=10斗=100升=当代公制108.32斤。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