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担当生前事[第1页/共4页]

但夏祥却对前后效力于后唐庄宗、后唐明宗、后唐闵帝、后唐末帝、后晋高祖、后晋出帝、后汉高祖、后汉隐帝、后周太祖、后周世宗十位天子,期间还向辽太宗称臣,始终担负将相、三公、三师之位的宦海不倒翁冯道极其推许,视他为为官之道的最高境地。

“刘守光称帝以后,野心越来越大,自发得能够和晋王李存勖一决高低。冯道劝刘守光不要正面与李存勖为敌,因为连朱温都不是李存勖的敌手。刘守光不但不听奉劝,还勃然大怒,要杀了冯道。幸得有人相救,冯道才保住了性命。”夏祥斜眼看向了许和光,“许县丞可知冯道为何劝刘守光不要攻打李存勖?”

夏祥假装没听懂崔象话里话外的讽刺,惊道:“崔府尊怎会晓得下官的志向恰是冯道?”

许和光摇了点头:“不晓得,或许冯道是存了幸运心机,自发得能够蒙蔽刘守光……”

许和光微露难堪之色,他天然听出了夏祥的言外之意。

但皇上毕竟是皇上,高坐皇位多年,帝王心术非常人可及。既然正面和星王、候平磐为敌全无胜算,就只能暗中行事,稳步布局,缓缓图之。若他所猜没错的话,连若涵以及她的好景常在只是皇上多少布局中的一环,金甲先生、叶木平以及李鼎善、宋超度,都是皇上布局当中一个个不成或缺的棋子。

夏祥向前一步,来到近前,见崔象正在写一首词:现在却忆江南乐,当时幼年春衫薄。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翠屏金愚笨,醉入花丛宿。此度见花枝,白头誓不归。

此话一出,崔象神采微露不满之意,许和光更是神采大变,他冷冷一笑:“夏县尊要替冯道说话也并无不成,不过不必贬低古人吹嘘前人,就让人不齿了。”

夏祥在一名衙役的带领下,和许和光、杨江穿过厅堂,来到了崔象的书房。和前次前来有郑好驱逐截然分歧的是,此次崔象只让一名衙役相迎,礼遇之上有天壤之别,较着让他感遭到了萧瑟。

“当时幼年青衫薄……”夏祥如有所思地笑了笑,“现在的崔府尊但是大权在握,锦衣在身,而下官仍然是幼年青衫薄。”

崔象沉默不语,侧耳聆听夏祥的侃侃而谈。本日他召夏祥前来,本是想怒斥夏祥一番,不料话题竟被夏祥引到了冯道身上。归正时候还早,他也不急,就先听听夏祥如何为冯道昭雪。

夏祥晓得要言归正传了,忙束手而立:“下官洗耳恭听崔府尊教诲。”

夏祥将几人的反应尽收眼底,也不恼,淡淡说道:“崔府尊,下官晓得大夏很多人对冯道的评价不高,不过别人的观点并不影响下官对冯道的推许。”

夏祥身受儒家思惟影响,天然晓得冯道之以是被人所不耻是冯道有违儒家的“忠臣不事二君,贞女不更二夫”,他不慌不忙地说道:“纵观冯道的平生,到处表现了他的悲天悯人之心。他一心只为百姓求饱暖,担负生前事,不计身后名。他虽为儒生,对佛道学说也有浏览。从小见惯连城烽火、乱世流浪与存亡无常,又饱受佛道出世看法的熏陶,以出世之心行出世之事,以是他的境地之高,非我等俗人所能相提并论。”

杨江更是直接将头扭到一边,偷笑不止,笑容中除了戏谑、嘲笑,另有轻视。

书房中,崔象站在桌子前面,手提羊毫正在写字。夏祥来到,他别说出门相迎了,连点头表示都免了,只是昂首看了夏祥一眼,又持续落笔纸上。

崔象暗中摇了点头,许和光不管见地还是辩才,都和夏祥相去甚远,再者读书也未几,对汗青人物的平生所知未几,是以他的判定常常失之公允。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