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大势已去[第1页/共3页]

曹家弃关中以后,虽说南阳在武关驻有重兵,但丹江以及丹江以西诸多发源秦岭深处的河道,都是汉水上游的支流,乃至从长安南或商州府境内,有多条险僻小径能够绕过丹凤县、武关,与襄樊直接相通。虽说大股兵马难行,但三五十人通过,却不困难,恰能成为关中与荆湖相接的信道。

特别是从随州穿过桐柏山,有直接打击信阳的通道,届时就能堵截从淮西北麓进援南阳的通道。

岳冷秋内心暗叹,元归政判定能看得更透辟。

这情势越今后,淮西、荆湖越弱、而淮东越强——只要燕胡不能一鼓作气的攻陷荆州、淮西,林缚代元氏而立就将成为定局,即便淮东、徐泗地区会因战役而变成残地,但对林缚来讲,起码也能捞个划江而王。

到这时候,就算淮东兵马从庐州沿淮山北麓援信阳、南阳,都不成能再获得计谋上的上风。

换在别时,岳冷秋会为梁成冲能在短短两三年时候里规复方城关塞而赞美,但是即将面对十数万燕胡兵马的打击,方城边墙看上去又是那么的粗陋跟薄弱。

现在南阳在西面、在北面,看上去另有些防备,但在南面,仅新野城耸峙在淯河下流,驻稀有千兵马。

如果奢家残部或罗献成豁出去,动用数万兵马绕过新野,直接打入南阳盆地的腹心,当如何待之?

岳冷秋内心如何想不管,脸上却不动声色,轻描淡写的说道:“袁立山、陈芝虎不念朝廷恩德,认贼作父、为虎作伥,迟早会自取灭亡。封不封王,不过是转眼云烟,不需去存眷。”

方城位于垭口的内侧,依伏牛山东南麓余脉方城山而筑,为南下荆襄、北上中原的必经要道,遂与居庸、雁门等关隘并称天下九塞。

除了在南阳留稀有千预备兵马外,梁成翼摆设在方城以及核心的舞阳等垒的兵力,乃至不敷一万六千人。

伏牛山与桐柏山,都是纵横数百里的峻险山势,与千里秦岭的东脉一起,将南阳盆地环绕此中。在南阳盆地的北部,伏牛山的东麓与桐柏山的西麓夹峙而立,当中山地沉陷下去,构成东北窄、西南宽的喇叭状地堑,世称方城垭口。垭口东西宽约二十到三十里不等,南北宽约四十余里,两侧皆是崇山峻岭。

奢家残部固然要防备池州军及荆湖军抄厥后路,但奢家节制着汉水,能够敏捷调三万精锐北上,能有襄樊为安身,北上出兵突袭新野,将会非常的便当。

一旦攻陷新野,南阳盆地南面的流派就豁然翻开,其北线及西线的守兵就会给豆割隔来,不管是西面的武关或者北面的方城,只要攻陷一处,燕胡就与襄樊连成一体。

岳冷秋登上筑于佛沟摩崖之上的塞城,了望东面隘口当中的丘陵跟平原。边墙依阵势而建,在险要处嵌以坚毅塞垒,又与隘口西侧的方城城垒相接,连为一体,好像游龙。

不过,方城的墙城加上护城外濠不过两里余宽,再加上方城山西面的山岭间,犹有通道能够迂回通过,不敷以将隘口完整的封住、将南阳盆地庇护在内侧。梁成冲就操纵故楚边墙的旧址,立木为栅,夯土版筑,重新翻修了这座长三十余里的方城边墙。

元氏立朝两百余年,异姓封王者仅曹氏为殊例,梁氏权倾朝野之时,也仅封国公。而燕胡挑选这机会封袁立山、陈芝虎两降将为异姓王,无异封给奢文庄、罗献成等一干叛军看的。

在方城的北面,虽说舞阳城还耸峙在桐柏山北麓,为方城关塞核心的支撑不倒。但从三天前燕胡五千步骑前锋超出沙河逼来,舞阳驻兵就给封闭在城里不能出战,使得燕胡前哨马队得以大胆的直接交叉到方城边墙之前挑衅,在方城与舞阳之间、一些没有及时往南撤出的村庄就遭了大灾。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