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望轻声笑道:“不过乎六合知己四字,天尚公允,地容怜悯,两不相误。人非草木,孰能无过无情,人非禽兽,岂能没了怜悯之心?”
陈望笑道:“如果外放,我撑死了就做个下县县令,官帽子再大一些,真会戴不稳。”
老学究斜眼瞥了一下这位“厥后者遥遥居上”的晚生,嘲笑道:“法,情,理,三者孰大孰小,连齐大祭酒也不敢妄言,不知少保大人师出那边?”
这时候院外呈现一个蹑手蹑脚的矮小身影,猫腰小跑出去,成果一看到门神似的老寺人,立马如丧考妣,白叟只敢心中笑了笑,这小家伙是丰郡王的孙子,不是长房长孙,却也很受宠溺,不过这孩子鄙人房一贯是个受气包,毕竟丰郡王的头衔在宫外挺能恐吓人,可在这里边还真没谁当回事,加上小家伙身材孱羸,性子又软,整天被欺负得都不敢回家跟长辈抱怨,便是换上了双喜庆的新靴子,那也会被那帮调皮蛋子立马踩成旧的,老寺人都见过好几次这娃儿躲在院墙根下哭花脸了。他看着孩子那病态惨白的小脸庞,以及冒死捂嘴不敢咳嗽出声的不幸模样,年老寺人虽说有些心疼,但先帝爷定下的端方,他一个宦官哪敢违背,早退一次竹罚,两次降爵,三次再降,直到无爵可降,直接摈除缺勤恳房,大抵在十来年前在天子陛动手上,就有个没法无天的老亲王独苗嫡长孙,直接被贬成了庶人,要晓得阿谁亲王与先帝爷那还是同胞亲兄弟,更是当明天子的亲叔叔!
那位韩大人则嗤笑道:“那韩某可就要多问一句了,这谁都能说出口的事理,又有谁能自证其事理?”
赵篆拍了拍他的肩头,“当我傻啊,会舍得大材小用?”
当然现在都城高低都应当敬称一声“陈少保”了。
老寺人拦下那满头汗水的丰郡王之孙,冷着脸说道:“如果杂家没记错,这但是你第二次早退了。你先出来吧,杂家会录下的,转头转交给宗人府。”
本日勤恳房,不过卯时三刻,天气犹暗淡,便已是书声琅琅,勤恳房又分上中下三房,大抵上六岁至九岁鄙人房,十岁至十五岁在中房,十五岁以上就读上房,此中女子春秋分别另算,直至男婚女嫁,以及获得授业徒弟的承认,方可退学。本日正值儒家日,三房内各有一名父老在引读儒家张贤人的典范,难易程度天然会分歧。勤恳房的下房外,站着一名身着紫袍系御赐羊脂玉带的“年青士子”,看着那些点头晃脑用力朗读经籍的幼龄稚童,按着先帝立下的端方,都不准在房内戴貂帽披裘衣,冬寒砭骨,也是如此,此时房内只要在徒弟讲案底下摆有一只小铜皮火炉,那些绝大多数生下来就与国同姓的孩子,跟贫家后辈就学私塾并无两样,大多脸颊冻红,手脚畏缩,趁着徒弟读书的间隙,从速低头呵一口热气在被冻得生硬的十指上。屋外,除了这名穿着特别并且在普通人眼中非常陌生的读书人,另有一名得以披大红蟒袍的宫中老寺人,谨慎翼翼站在外边,上了年纪的老寺人有些走神,没有重视到那位读书人的到来,这也难怪,他说是得盯着勤恳房以防不测,可他这一站就是十多年啊,袍子都换了七八件了,十多年下来,宫中事件本就气度森严,哪有甚么不测?不管成年从这里走出去后在外头如何行事放肆的赵室后辈,肄业之时,谁不是如他这般毕恭毕敬站着,他们则乖乖坐在那边读书背书?饶是赵武和赵风雅如许出了名的皇子公主,只如果进了勤恳房坐下后,那也都是夹起尾巴做人的。老寺人看了眼屋外,院子里入冬后倒是在枝头多挂了一盏大红灯笼,悄悄叹了口气,传闻外头不承平啊,广陵道上那些余孽贼子不知从哪儿找了个姓姜的小丫头说复国就复国了,害得宫内好些个当年从西楚皇宫里逃出来的故乡伙们时下都胆战心惊,得闲时连几口小酒都不敢喝了,说是怕被人误以为心有积郁借酒浇愁。仿佛西边那边大小蛮子也不消停,大蛮子北莽要闹,小蛮子北凉也跟着闹,他这辈子也算见过些风雨了,可就是整不明白这些家伙好好太常日子不过,非要瞎折腾个甚么劲?乃至连那位首辅大人也鬼迷心窍了,你说你碧眼儿年纪还没我这么个寺人大,官却也已经做到那么大了,怎的还不满足?这不明摆着是自寻死路吗?老寺人没出处想起院中那些花花草草,忍不住就有些唏嘘,心想首辅大人呐,此性命可不是那些草木,本年冬没了,来岁春就又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