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说使臣赍文书,径诣大辽见萧太后,奏知求救之事。太后与文武商讨,左相萧天佑奏曰:“河东地控辽界,实唇齿之邦,愿陛下出兵救之。”太后允奏,即命南府宰相耶律沙为都统,冀王敌烈为监军,率兵二万以救之。
王文被赞说了一遍,沉吟半晌乃曰:“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文也,愧非贤臣,愿从将军帐下,迟早服从。”赞大喜,因问攻取之计。文曰:“事当随机应变,今李信以吾被擒,必死守不出,将军其奈之何?不如先取接天关,然厥后攻此处,有何难哉?可令李将军率壮兵埋伏前关下,小可乘彻夜,冲将军之阵,亮方必出兵来应,将军部兵继我而进,其关立破矣。”赞曰:“此计极妙,只不成泄漏动静。”即分遣安插已定。
呼延赞奏知太宗,太宗曰:“不战而降,是知时势者也,可允其请。”赞得旨,次日,军马抵绛州城下。公瑾开门迎候。太宗车驾入城中,安抚百姓,命令前锋呼延赞、高怀德等,合兵打击河东。赞等受命,顺次而进。不提。
又过了数日,赞遣人缉探关前动静,回报:“关上守愈坚毅,人马不能近。”赞越忧愁。忽报:“营外有一老卒,要见将军。”赞令唤入。老卒至帐前曰:“闻将军攻此关不下,特来献策,以成将军一大功劳。”赞惊诧曰:“汝有何计,以取此关?当保奏天子,不失汝之繁华。”卒曰:“此关阵势极高,故名接天关。守将陆亮方,不过是一勇之夫,打击亦易。内有王文辅之,此人智谋宏远,用兵得术,若使恪守不出,则将军之众,虽守一年,亦只如此。将军不知山后有一小径,虽是崎岖,实只此路可入,倒是李至公把截。若将军遣人问之借此而过,直至河东北境,但然无阻。”
赞先引羸卒来接天关进犯。陆亮方听知宋兵复来,自思:“此必后关难进,故又来攻此地。”乃令部下严兵恪守。将近二更摆布,赞令军士点起火把,号令放炮,并力进犯。关上连发矢石抵之。忽东北角王文引兵冲围来到,宋兵大乱。王文直杀相称下,高叫:“宋将败北,关上可出兵策应。”守军听得是王文口气,报知亮方。亮方遂部兵策应。忽关中间转过呼延赞,断北兵为两截,王文乘虚杀回。亮方知事有变,即勒马跑走,被赞一枪刺于马下。李建忠伏兵齐起,杀入关中。北军进退无路,皆弃甲拜降。
赞闻之,大悦曰:“此天叫汝教吾,实皇上之洪福。”即留老卒于营中,候功成日保奏之。老卒曰:“小可不肯升赏。”径辞而去。营甲士报:“适老卒出外,俄然不见,唯有一阵清风耳。”赞惊奇之,即望空而拜。
次日,遣柳雄玉步兵五千,往李太公关中借道。雄玉部兵,径从山后巷子,直抵关下,遣人告诉去了。守将李太公,名荣。有二子:长曰李信,次曰李杰,二人皆有技艺。太公听知宋兵围了接天关,因亦严守此地。忽报:“宋将遣人来见太公。”太公令唤人间之。来卒曰:“我大宋兵取接天关,关中守备严固,未能卒下。闻此处有路可进河东,特问太公借道。倘能胜利,朝廷重加封赠。”
第八回 建忠议取接天关 大辽出兵救晋阳
却说来兵攻陷泽州以后,于翌日进抵接天关。守将陆亮方乃与王文商讨曰:“宋师长驱而来,当何计以退之?”文曰:“关隘险固,只可死守,待宋师粮尽,一鼓可破矣。”亮方然其言,遂按兵不出。宋前锋呼延赞屯扎关下,令部下急攻。关上乱放弓矢木石之类,军士不能近前。赞无计可施,与李建忠议曰:“陆亮方死守此关,将以何计取之?”建忠曰:“关势伤害,难以卒下,若急攻之,徒伤军士无益。为今之计,莫若撤围而待,乘有可取之机,然掉队兵,庶不徒费军功也。”赞沉吟半晌,退入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