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茶酒文化研究与实践[第2页/共4页]

西湖龙井,产于西湖群山中的龙井村,以色绿、香郁、味醇、形美四绝立名天下。

安吉白茶,早在唐宋期间就已经见诸文籍了。另有普陀佛茶,产于浙江舟山普陀岛上,不一而叙(注9)。

当代名点五十五种、当代名酒七十六种,堆积一百余条饮食成语典故。

从杭州酿造技术发端一向写到杭州酒品的发卖。杭州的酿酒技术始于东晋,《晏公类要》是晏殊(注1)所编撰的一部古书,记录了东晋初,有裴氏在仙老墩采百花变成酒,人称花酿。唐朝白居易为杭州刺史时,奖饰本地梨花酒。

珍珠泉酒,据《杭州府志/物产志》载,出在雷峰塔之北,南宋将领张俊别墅内,有泉迸出,迭迭如珍珠。宋朝官库在其侧,取此泉水酿酒,故名。

南宋定都杭州后,酿酒业更加发财,成为天下之最。据《武林旧事》(注3)记录,当时杭州的名酒有思堂酒、流香酒、碧香酒、蔷薇露、竹叶青、珠珠泉、兰桥风月等五十四种之多,一半以上为杭州本地酿造。此中兰桥风月酒一款,在古典小说《水浒传》就有提及。最驰名的酒坊是西湖边的曲院风荷,占地千亩,成为最大的官营制酒作坊。所产之酒多为官府的户部(5)采办。酿酒取金沙泉水,每年制曲百万斤,赢利五万余缗,西湖之上的荷香、酒香、花香,超脱四方,蔚为一方名胜。

晚唐五代今后,宵禁渐次放松,夜市开端呈现。到了南宋,杭州成为都城今后,跟着市场的繁华,夜市鼓起。在闹郊区清河坊至今官巷口一带,阛阓、酒楼、茶坊“与白天无异”,乃至,直到拂晓。夜市刚罢,早市又起,一年四时都是如此。

一经客人点菜后,传喝如流,菜肴很快烹制上桌。店内菜品齐备,任人点唤,“杭人侈甚,百端呼讨取覆。或热、或温、或冷,精浇熬,呼客随便索唤。”

酒税的支出已经成为宋廷的首要财务来源。

注9、普陀佛茶,产于浙江舟山群岛的普陀山,别名普陀山云雾茶、凤尾茶,形状“似螺非螺,似眉非眉”,光彩翠绿披毫,香气芳香,茶汤清醇爽口,形状似圆非圆,故称“凤尾茶”。冲泡后,翠绿香洁,初品滑润蕴玉,味醇恼人;再品滋味清馥,茶香圆融;三品可渐觉齿颊含芳,香清韵足,回甘绵长。

到了北宋,苏东坡在《乞开西湖状》说道:“天下酒官之盛,未有如杭者也,岁课二十余万缗。而水泉之用,仰给于湖,若湖渐浅狭,水不该沟,则当劳人远取山泉,岁不下二十万功。此西湖之不成废者。”足见北宋时,人们取西湖水酿酒,苏东坡以为,如果西湖湮塞,水浅渐狭,不能用于制酒,就会给官府财务支出形成停滞(注4)。

特别是清河坊一带商店林立、酒楼茶坊鳞次栉比,成为商贾云集之地。

《东坡志林》记录,东坡蜜酒酿制技术:“予作蜜酒格,与真一水乱。每米一斗,用蒸面二两半,如常法。取醅液再入蒸饼面一两酿之。三日尝,看味当极辣且硬,则以一斗米炊饮投之。若甜饮,则每投,更入面与饼参半两。又三日,再投而熟,全在酿者斟增损也,入水少为佳。”

将当代名酒付诸于当代,一九八八年,林正秋帮手三墩酒厂、余杭酒厂酿制出了几款宋酒,诸如,东坡蜜酒、济公活佛酒、碧香酒等,连络宋时酿酒的特性,包含色、香、味三者,与宋人喝酒风俗,乃至,小到宋朝酒类包装特性都没有放过。

中国苏轼研讨会在杭州召开,与会国表里专家咀嚼了此酒,纷繁赞美。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
X